
臺灣大學昆蟲學系教授黃榮南研究團隊,與研究生林家揚近期於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期刊發表最新研究,探討殺蟲劑殘留與病毒感染對西方蜜蜂健康的影響。... more
瀏覽器版本過舊,或未開啟 javascript
請更新瀏覽器或啟用 javascript
4月焦點新聞
臺灣大學昆蟲學系教授黃榮南研究團隊,與研究生林家揚近期於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期刊發表最新研究,探討殺蟲劑殘留與病毒感染對西方蜜蜂健康的影響。... more
華南銀行捐款2000萬元 助力臺大培育未來人才 –「華南講堂」正式揭幕
更新日期:114年4月16日
臺灣大學於2025年3月28日與華南銀行舉行簽約儀式,華南銀行將自今年起連續20年捐贈共2000萬元,資助臺大推動教學創新及數位學習,以攜手培育引領臺灣、鏈結全球的未來人才。為感謝華南銀行的資助,臺大特別將博雅教學館101教室冠名為「華南講堂」,並舉行揭牌儀式。... more
更新日期:114年4月16日
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以及創新設計學院,近日分別以「攜手.雲林–特色農業產區 深耕產業鍊結」以及「月經:理論、思潮與行動」2項,獲得第六屆《遠見》USR大學社會責任獎中「產業共創組」與「永續課程組」的楷模獎。... more
臺大研究成果系列報導 – 生農學院 頑抗的植物與聰明的病毒之間的攻防策略
更新日期:114年4月9日
植物不具有動物的免疫系統,無法以抗體或 T 細胞等方式攻擊病毒。然而 RNA 靜默 (RNA silencing) 系統是植物對抗病毒的免疫系統,可以辨識病毒 RNA 並攻擊。病毒為反制此免疫系統,特別演化出「病毒抑制子」來抑制 RNA 靜默系統,導致病毒可以順利感染寄主植物。因此研究 「病毒」與「植物防禦」間的攻防,有助於探索新的農業抗病策略。... more
更新日期:114年4月2日
為整合產學研能量,加速民雄航太暨無人機產業園區發展,臺灣大學、雲林科技大學、虎尾科技大學三校與國家中山科學院,2025年3月19日共同簽署聯盟合作備忘錄 (MOU),共同推動科研計畫,增進無人機技術創新發展,強化臺灣無人機產業的世界競爭力。... more
更新日期:114年4月2日
臺灣大學昆蟲學系助理教授林柏安與美國賓州州立大學教授Gary Felton及哈佛大學教授Naomi Pierce團隊合作,其研究成果近期刊登於國際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此研究探討環境中的化學訊息如何影響昆蟲的食性選擇(生態特化)與演化歷程,並提出 「顯著氣味假說」(Salient Aroma Hypothesis),指出陸生植物釋放的化學訊號會影響昆蟲的覓食行為,進而塑造其生態適應與演化過程。此發現不僅為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提供新視角,也突顯臺大在國際學術界的研究實力。... more
更新日期:114年4月2日
「人為何為人?」是個自古以來的大哉問。隨著生物人類學與演化生物學的進展,為人類特有的衍徵 (apomorphy) 提供一個寶貴的研究窗口,供研究人員分析人類有別於其他靈長類近親之處:二足行走、腦容量、能使用複雜工具等,其中有一項常被忽視,但卻是區別人類與其他靈長類的顯著特徵:一頭長髮。由臺大醫學工程學系教授林頌然指導的醫學系學生張若愚,針對「人類長髮進化」進行跨國合作研究,成果已於2025年1月刊登於《英國皮膚科學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此研究針對人類一頭長髮特徵進行分析研究,認為此特徵應在現代智人出現時就已經演化出來,而且當時的頭髮的型態是現代非洲黑人廣見的極度捲曲 (curly hair) 的髮型,有利於避免日曬下體溫升高。直髮則是現代智人遷移出非洲大陸後才演化出來。此文章也提出身體不同部位毛髮長度調控以及一頭長髮的可能調控機制,以供為未來研究發展的方向。... more
3月焦點新聞
更新日期:114年3月26日
臺大凝態科學研究中心 (CCMS) 助理研究員陳威廷博士主導,與東京科學大學 (Institute of Science Tokyo) 自律系統材料學研究中心 (ASMat) 教授東正樹及英國愛丁堡大學極端環境科學中心 (CSEC) Paul Attfield教授團隊合作,在針對鉍鎳氧 (BiNiO3) 的研究中,發現晶體材料中一種獨特的現象:當在低溫下施加高壓時,原本整齊排列的電荷竟然被打亂,形成一種無序的「電荷玻璃」狀態。這項發現為研究材料在極端條件下的行為開闢新方向,未來或能催生具有獨特性質的新穎材料,並帶來創新的應用可能。此研究成果刊登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 more
臺大跨國合作解密肺癌 榮登《自然》期刊 癌細胞自主發電擺脫掌控 新藥開發露曙光
更新日期:114年3月26日
小細胞肺癌號稱癌王,是最難治療的癌症之一,患者在確診時往往已經擴散轉移,藥物治療效果很差,平均存活率不到1年。臺大醫院外科部陳晉興教授團隊參與跨國研究計畫,解開促進小細胞肺癌高度侵襲性的秘密武器。研究論文於2025年2月12日刊登於國際權威科學期刊《自然》Nature,首次證實小細胞肺癌自主產生的電活性直接促進腫瘤的轉移惡化。... more
更新日期:114年3月19日
臺灣大學副校長、電機系特聘教授廖婉君以及大氣系副教授黃彥婷,日前分別獲得2025年第18屆「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的傑出獎及新秀獎。全校師生對其勤勉不懈的研究精神,與在科學上的不斐成就深感敬佩與驕傲。... more
更新日期:114年3月19日
隨著春季的腳步悄然臨近,臺大校園裡的杜鵑花爭相綻放,揭開一年一度臺大杜鵑花節的序幕。臺灣大學於3月15日舉辦杜鵑花節開幕式,活動主題為「杜鵑綻放 夢想啟航」,由臺大校長陳文章親自主持開幕儀式,包含臺灣師範大學校長吳正己與臺灣科技大學副校長王朝正,以及「國立臺灣大學系統」的3校主管們都到場共襄盛舉。... more
更新日期:114年3月13日
英國高等教育調查機構QS日前公布2025年度領域排名(2025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by Subject),共評比55個學科領域,臺灣大學共有47個領域上榜,其中38個領域排名前100。... more
更新日期:114年3月12日
全臺最大校園徵才博覽會於3月8日在臺灣大學盛大登場,臺大攜手頂尖企業,共創未來人才新篇章。2025年博覽會以「未來人才進行式 – AI領航 × 職涯無界 × 創新無限」為主題,連結超過330家企業與450個攤位,涵蓋數位科技、綠能、半導體、金融、製造、智慧醫療等領域,釋出超過4萬個職缺,總職缺數較去年成長100%。... more
臺大特色研究系列報導—生科院生化科技系助理教授鄭梅君探討光照如何調節植物的逆境反應
更新日期:114年3月5日
隨著全球氣候變遷,人們急需發展韌性作物來提供永續的糧食來源。全球氣候變遷對作物帶來的影響包括高溫、乾旱、鹽害等等的非生物逆境,而研究植物在這些非生物逆境與其他環境因子下的基因調控機制,將能提供農作物全新且精準的基因改良策略。... more
B、C型肝炎併發代謝異常死亡風險及罹癌機率高 臺大醫院治療預防新研究 榮登頂尖國際期刊
更新日期:114年3月5日
肝病是臺灣的國病,其高盛行率與慢性B、C型肝炎有關,臺大醫院副院長高嘉宏所領導的肝炎團隊致力於B、C型肝炎併發代謝異常治療與研究。2項重要研究成果均於近期發表於在國際頂尖期刊《肝病學雜誌》Journal of Hepatology,引發全球肝病領域的高度關注。... more
父親在受孕前的用藥與新生兒健康是臨床實務中的重要議題,但這方面的研究向來較為缺乏。2022年一項丹麥研究引起廣泛關注,研究發現父親於受孕前使用metformin治療糖尿病會顯著提高子女發生重大先天性缺陷的風險,尤其是男嬰的生殖器官缺陷風險增加超過3倍。後續對丹麥數據的再分析也證實這項發現。... more
更新日期:114年3月5日
113年度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全國共有82名學者及研究人員獲獎,其中臺灣大學共有22位師長獲獎,研究領域十分多元,專長遍及自然科學、醫學與人文科學等各學門領域,足見臺大在不同研究領域上都有相當均衡的發展。... more
2月焦點新聞
全球約有2,300萬的心臟衰竭病患,以現有方式治療5年存活率仍小於50%,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成年人類心臟在受損後無法有效再生修復,是造成心衰預後不佳的重要原因。在低等脊椎動物如斑馬魚及蠑螈與成年哺乳類不同,終期一生心臟皆具有再生能力。特別的是在人類新生兒及新生幼鼠的心臟,即使發生心肌梗塞仍能完全修復再生。... more
公衛系教授郭柏秀與國際研究團隊之研究成果獲登Nature:全球之跨族群研究識別雙極性情感疾患的影響基因
更新日期:114年2月26日
臺灣大學公衛系及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郭柏秀參與精神基因體學聯盟 (Psychiatric Genomics Consortium) 的研究工作,與世界各國的研究人員共同合作,研究成果已正式發表於2025年1月Nature期刊。... more
公衛系教授郭柏秀與國際研究團隊之研究成果獲登Cell:全球之跨族群研究識別重鬱症基因
更新日期:114年2月26日
臺灣大學公衛系及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郭柏秀參與精神基因體學聯盟 (Psychiatric Genomics Consortium) 的研究工作,與包括來自歐洲、北美洲、拉丁美洲、非洲、亞洲等地的研究人員共同合作。此研究由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 (NIH) 、惠康基金會 (Wellcome trust) 和美國國家衛生與護理研究所莫茲利生物醫學研究中心 (NIHR Maudsley Biomedical Research Centre) 共同資助,研究成果已正式發表於2025年1月的Cell期刊。... more
發表亞洲首篇不孕症治療補助政策之投資報酬率 臺大醫院研究榮登頂尖國際期刊
更新日期:114年2月19日
臺大醫院婦產部生殖醫學中心主任陳美州教授與臺北醫學大學教授嚴明芳組成的研究團隊共同發表一項全亞洲首見的「臺灣不孕症治療(試管嬰兒)擴大補助政策的投資報酬率」研究,結果顯示,我國擴大不孕症治療補助政策的投資報酬率分別為5.68倍(淨稅收)以及21.87倍(總稅收),即政府每投資1元在不孕症試管嬰兒治療補助,可獲得5.68元淨稅收與21.87元總稅收。... more
更新日期:114年2月19日
臺灣高密度雨量觀測網資料顯示,島嶼山區在夏季午後對流中存在多個降水峰值,有別於過去研究認定的單峰值特徵,顯示島嶼地區的午後對流可能隱藏更複雜的物理過程。為深入了解這些多峰值特徵背後的成因,臺大師生設計研究結合理想化的海洋–平原–山脈地形設計,透過大渦模擬解析熱帶山區多峰日間降水的形成機制。... more
更新日期:114年2月19日
熱帶氣旋(颱風)為東亞地區夏季主要的水資源來源,而伴隨的致災性降水,也常為臺灣和東亞地區帶來嚴重威脅。提升熱帶氣旋預報準確度不僅能提供水資源和提昇對應的供應鏈有效管理,同時也能及早做好防災準備,降低颱風災害可能帶來的風險及損失。因此了解熱帶氣旋的生成以及路徑可預報度來源,是學界力求突破的重要研究課題。... more
更新日期:114年2月19日
2025 年台北國際書展於 2 月 4 日至 9 日在臺北世貿一館盛大舉辦。臺大出版中心於 B820 展位參展,本次以「光 lūmen─知識.動靜之間」為主題,藉由創意設計展現「翻閱」書本的概念,彰顯知識閱讀的核心價值。... more
更新日期:114年2月5日
臺灣大學今日舉辦乙巳年新春團拜活動,許多教職員工與退休人員到場,相互賀年並彼此祝福。今年春節團拜活動邀請精通相聲與脫口秀的專業演員–黃逸豪,與現就讀於臺大戲劇所,同時為客家電視台主持人的宋明翰表演相聲。2人幽默的表演風格,結合時事與臺大歷史,創造出不少專屬的「臺大梗」,引來全場不斷的掌聲及笑聲。... more
1月焦點新聞
更新日期:114年1月22日
近年來歐美國家發現迷幻藥 (psychedelic) 輔以心理治療,能讓憂鬱症病患或是癌末病人有抗憂鬱效果。雖然機轉尚未完全了解,目前為止的研究顯示迷幻藥物的抗憂鬱效果與血清素受體促進、增進神經可塑性以及改變腦網路動力有關。2023年澳洲成為全世界第一個許可將迷幻藥運用於憂鬱症治療的國家。然而,迷幻藥物種類繁多,目前尚無法確定不同迷幻藥抗憂鬱效果的差異,也尚無明確證據顯示迷幻藥比傳統的血清素抗憂鬱劑有更佳的抗憂鬱效果。... more
韋伯太空望遠鏡揭秘宇宙遙遠的「寂靜星系」 為什麼它們停止成長?
更新日期:114年1月22日
臺灣大學天文物理研究所助理教授吳柏鋒使用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 (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 發現一個極為特殊的星系,它正以驚人的速度排空自己的氣體儲備,徹底停止恆星的形成。這是迄今為止,人類所發現距離地球最遙遠且最早期的同類天體。這個星系的光來自宇宙大爆炸後僅15億年的時期,那時的宇宙還只有現在年齡的10%。這項發現不僅解釋最早期寂靜星系的形成之謎,也為揭開早期宇宙演化的機制提供全新的線索,亦是這項研究最特別之處。... more
更新日期:114年1月8日
為因應教育環境變遷與學生需求轉變,臺大教師秉持創新教學理念,靈活調整教學策略,致力提升學習成效並執行證據導向的教學研究。在教育部112年度教學實踐研究績優計畫評選中,臺大共有7位教師脫穎而出,展現卓越教學成果,簡要摘錄各獲獎教師研究計畫如下:... more
NTU Hub & Store於臺大新月台開幕 匯聚師生同仁、校友與社區的新地標
更新日期:114年1月8日
臺灣大學於2024年12月26日舉行「新月台整修工程捐贈典禮暨開幕茶會」,為嶄新的「NTU Hub & Store臺大紀念品旗艦店」進行揭牌,由臺大校長陳文章、副校長丁詩同,以及多位主管及院系師生參加,並邀請這次實體捐贈新月台整修工程的利百代國際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門田明輝,共同為新月台的新功能與新使命揭開序幕,為校園注入新的活力與魅力。... more
臺大與他校共組跨領域團隊 發展創新顯微鏡技術觀察高速腦神經功能性影像
更新日期:114年1月8日
人類的腦如何運算?如何產生意識?一直是未解的謎團。臺灣大學物理學系教授朱士維與臺大醫學院藥理學科暨研究所副教授潘明楷在國科會「腦科技創新研發及應用計畫」支持下,偕同國立清華大學教授吳順吉組成跨領域團隊,結合光學顯微技術,深度學習提升影像品質,以及基因改造螢光小鼠等創新技術,共同以人工智慧AI協助探索腦的奧秘。...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