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點新聞

臺大跨領域團隊發現視神經厚度不對稱與認知衰弱關聯

更新日期:114年6月18日

圖1:長者視網膜神經纖維層厚度不對稱與認知衰弱隨時間之變化。圖2:臺大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及預防醫學研究所程藴菁教授與臺大醫院雲林分院老年醫學部陳人豪主任的研究團隊。

長者視網膜神經纖維層厚度不對稱與認知衰弱隨時間之變化。

臺大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及預防醫學研究所程藴菁教授與臺大醫院雲林分院老年醫學部陳人豪主任的研究團隊。

視視網膜與大腦在組織構造、生理功能及胚胎發育上密切相關,被譽為「大腦之窗」。然而,兩眼之間視網膜的視神經纖維層厚度的不對稱性與「認知衰弱」(結合輕度認知障礙與身體衰弱)的關聯,至今仍未明確釐清。

在國科會的經費支持下,由臺大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及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程藴菁與臺大醫院雲林分院老年醫學部主任陳人豪共同帶領,自2011年起建立「臺灣老年流行病學研究」,針對未失智的社區長者進行每2至3年1次的認知功能與衰弱追蹤,目前已完成第5次調查,致力於發掘失智症臨床前期的風險因子。此次研究與臺大醫院眼科醫師謝易庭及林口長庚醫院青光眼科主任李泳松及統計與數據科學研究所主任丘政民合作,透過視網膜斷層掃描(OCT)量測視神經纖維層厚度,並由專業眼科醫師進行判讀。

團隊早於2019年首次發現,視網膜節細胞-內網狀層(GC-IPL)厚度與認知功能障礙呈U型關係,即過薄或過厚皆可能增加認知下降的風險。然而病理機轉仍待釐清。此研究進一步證實,阿茲海默症關鍵病理蛋白(amyloid beta)於雙眼的不均勻沉積,可能導致視網膜神經厚度的不對稱,而這一變化主要出現在認知衰弱的前期階段。因此,GC-IPL厚度不對稱可望成為預測認知衰弱的早期生物指標。

研究成果已於2025年2月發表於臨床神經學領域排名前1.7%的期刊 Alzheimer’s & Dementia,並於2025年5月在韓國首爾舉辦的亞洲抗失智症國際會議中獲得高度關注,顯示視神經纖維層厚度作為失智前期及認知衰弱偵測工具的潛力。與昂貴的腦部影像或具有侵入性的血液檢測相比,視網膜斷層掃描具非侵害性、操作簡便與社區可推廣性,為未來高齡社會中可行且創新的早期篩檢策略。研究團隊感謝國科會、臺大公共衛生學院、臺大醫院及所有合作師長的支持與協助。

研究成果全文: https://alz-journal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lz.14437

捲置上方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