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點新聞

本校環職所師生參與國際團隊發表地下家蚊演化、起源與西尼羅病毒防治新視野 榮登Science期刊

更新日期:114年11月12日

圖1:倫敦地鐵蚊蟲的古老起源 ── 一種會叮咬人類的家蚊亞種:尖音家蚊複合群 (Culex pipiens s.s. )。圖2:本校環職所蔡坤憲教授(左)與碩士畢業生游凱迪(右) (目前任職疾管署)圖3:地下家蚊 (Culex pipiens form molestus) 於數千年前在地中海地區演化而來。

倫敦地鐵蚊蟲的古老起源 ── 一種會叮咬人類的家蚊亞種:尖音家蚊複合群 (Culex pipiens s.s. )。

本校環職所蔡坤憲教授(左)與碩士畢業生游凱迪(右) (目前任職疾管署)

地下家蚊 (Culex pipiens form molestus) 於數千年前在地中海地區演化而來。

臺大環職所教授蔡坤憲與碩士畢業生游凱迪(目前任職疾管署)參與普林斯頓大學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透過全球大規模蚊蟲基因分析,重新定義都市地下家蚊(Culex pipiens form molestus)的演化歷程,並釐清其在西尼羅病毒傳播中的角色,該研究刊登於Science期刊。

地下家蚊在二戰期間嚴重騷擾倫敦地下陰涼環境,因其極度適應地下環境騷擾民眾而廣為人知,教科書也將此列為適應都市化演化的典型案例,然而研究團隊最新的基因序列分析卻描述了完全不同的故事。研究結果指出,都市叮人型的蚊蟲並非近代都市化產物,而是在1千至1萬年前的早期農業社會中即已演化出與人類共存的特性,可能源自古埃及或地中海地區。

每年秋冬或低溫季節,社區常有民眾抱怨大樓住家蚊蟲騷擾嚴重,特別是大樓地下室和停車場空間。環職所教授蔡坤憲與學生游凱迪長期追蹤調查採集全臺地下家蚊,透過基因分析發現北臺灣和南臺灣的地下家蚊族群基因有明顯差異,顯示臺灣可能有多個地下家蚊族群,該現象可能是多次引入或家蚊種群基因交流的現象。

此研究建議政府部門支持跨領域研究,並將研究成果納入都市規劃、氣候調適與健康風險管理政策中。相關病媒防治和公衛政策意涵包括:一、都市環境可能促進蚊種間的基因混合,導致叮咬行為更具不特異性,增加病毒「溢出」至人類的風險。二、應監測都市與鄉村地區的蚊蟲,掌握蚊蟲基因流動的演化趨勢與潛在傳病風險。三、加強都市病媒控制措施,積極推動社區衛生教育,提升民眾對病媒蚊社區防治與病毒傳播機制的認識。四、跨域結合演化生物學與病媒生態學,提供疾病防治政策更具前瞻性的科學基礎。

此研究成果已於2025年10月23日發表於Science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y4515

捲置上方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