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才亦專才?臺大研究揭示廣食性天敵守護農田的關鍵角色
瀏覽器版本過舊,或未開啟 javascript
請更新瀏覽器或啟用 javascript
說明此研究所提出之「序列中介模型」(serial mediation model),用來解釋「母親的外籍身分」如何影響「兒童的情緒性飲食」。此模型假設外籍母親的身分(X)不僅可能直接影響兒童的情緒性飲食,也可能透過母親的健康識能(M1)以及母親的餵養方式(M2)間接影響兒童的情緒性飲食(Y)。
說明「序列中介模型」的證驗結果。相較於本地母親,外籍母親較常採取獎賞與強迫進食方式,進而提高兒童情緒性飲食;同時,其健康識能較低,導致監控與限制行為不足,進一步增加兒童情緒性飲食的風險。整體模型適配度良好。
在全球人口流動日益頻繁的背景下,跨國婚姻與移民家庭對下一代健康行為的影響,已成為國際公共衛生的新焦點。臺灣自推動新南向政策以來,外籍配偶人數大幅成長,特別是來自中國大陸與東南亞的女性。這些母親多肩負家庭照顧與餐食準備的責任,其在文化適應、心理壓力與健康識能(Health Literacy)方面的挑戰,可能深刻影響兒童的飲食行為與心理健康。
研究團隊先前發現,新北市外籍家庭的新住民國中生,其飲食失序風險顯著高於本地學生。此研究進一步聚焦於國小階段,探討兒童「情緒性飲食」(Emotional Eating)行為,並分析外籍母親的健康識能與餵養方式對子女情緒性飲食之潛在影響。我們建構1個序列中介模型(Serial Mediation Model),假設母親的外籍身份會影響其健康識能與餵食方式,進而間接提升子女出現情緒性飲食行為的風險。
所謂「情緒性飲食」,是指兒童因應壓力、焦慮或憂鬱等情緒問題而進食,而非因生理飢餓。此行為與兒童肥胖息息相關,亦可能增加未來罹患飲食失調症(Eating Disorders)的風險。
此研究以新竹縣國小五、六年級學生為對象,蒐集共2308對母子(女)配對資料。採多階段分層叢集抽樣設計,涵蓋13個鄉鎮、30所學校。分析上使用結構方程模型(SEM),並以加權最小平方法之均數與變異數調整估計(WLSMV)來處理非正態與序列資料。樣本中外籍母親比例為6.7%。
研究結果顯示,新住民子女在情緒性飲食量表上的得分顯著高於本地子女(5.73 vs. 5.35,得分範圍為3–12)。此外,外籍母親的健康識能亦明顯低於本地母親(35.21 vs. 38.52,得分範圍為0–50)。在餵養策略方面,外籍母親更常使用「獎勵式餵食」(reward feeding)與「督促進食」(pressure-to-eat feeding),而較少採用「監督」(monitoring)與「限制」(restriction)型餵養方式。
進一步分析顯示,母親的健康識能不足會透過其餵養策略的選擇,間接提高子女情緒性飲食行為的風險。此一現象可能與新移民家庭所面臨的經濟壓力與糧食不安全感有關,例如傾向以食物作為教養工具,或為避免浪費而督促子女進食,進而影響餵養行為的選擇與品質。
然而,此研究亦存在若干限制。首先,此研究為橫斷式設計,無法推論明確的因果關係。未來研究應採用縱貫性設計,並納入更具多樣性的樣本,以深入探討外籍母親在社會、文化與經濟處境下,對其子女身心健康所可能產生的長期影響。本研究強調,情緒性進食並非單一文化問題,而是「知識結構—行為互動—社會脈絡」三位一體的結果,呼籲政策上應提供文化敏感的健康教育,針對移民母親提供易懂、符合其文化背景的營養與餵養指引,提升其健康識能與親職能力。
當期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