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衛學院 臺灣兒童情緒性飲食與外籍母親的關聯:健康識能與餵養方式的中介作用
瀏覽器版本過舊,或未開啟 javascript
請更新瀏覽器或啟用 javascript
野外常見蜘蛛、瓢蟲等廣食性天敵。
此研究檢測廣食性天敵在台灣有機與慣行田的食性。
此研究檢測廣食性天敵在台灣有機與慣行田的食性。
此研究檢測廣食性天敵在台灣有機與慣行田的食性。
發現廣食性天敵其實是捕食害蟲的專才,天然、免費又可靠。
此成果獲選為生態學經典期刊Applied Ecology的封面故事。
您是否考慮要成為「通才」(generalist)還是「專才」(specialist)? 在生態系統,廣食性天敵既吃害蟲也吃非害蟲,因此長期被質疑其生物防治的功能。臺大生態演化研究所許耿彰(昔為臺大生科系大學部)、歐家昂、倪旻萱、林正鴻等同學,結合傳統田野調查與現代分析方法,發現蜘蛛、瓢蟲等廣食性天敵在水稻的生產關鍵期會化身專才,食物來源中多達9成是害蟲,展現穩定的防治價值。這項成果登上國際經典期刊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封面故事。
生物防治透過天敵管理害蟲,在農業上有悠久歷史。早在1700年前,農民會在市集購買蟻巢並放入果園以防治害蟲。近年永續農業再度強調生物防治,但廣食性天敵「同時捕食害蟲與非害蟲」,因此即使野外數量豐富,其功能仍備受質疑。
為解開此謎題,研究團隊在苗栗選取7組有機與慣行水稻田,連續3年於秧苗期、分蘗期、開花期與成熟期調查節肢動物,並利用穩定同位素分析天敵的食物來源。結果發現,廣食性天敵在作物早期食物來源多元,但隨作物進入生產關鍵期,其食物中的害蟲比例由2成遽升至9成,展現「在關鍵時刻專吃害蟲」的能力。
回答此謎題後,團隊試著解開下一個謎題: 這樣的害蟲防治機制是否穩定? 結果顯示,即使不同年度具有不同的氣候與害蟲,廣食性天敵的攝食模式仍高度一致,在有機或慣行作物後期皆會取食大量的害蟲(佔食物9成以上),展現穩定的防治價值。這顯示提升此類天敵在田間的數量,不僅有助於減少化學藥劑使用,也能支持農業生態系的永續發展。
此研究獲得休士頓大學Dr. Steve Pennings、農學院院長林裕彬、昆蟲系主任蔡志偉、苗栗區農改場張素貞博士與陳泓如等人協助。值得一提的是,第一作者許耿彰同學在參與研究過程中找到自己的「生態棲位」,學業表現顯著提升並蛻變成「卷哥」(臺大書卷獎得主),展現研究不僅能解答科學議題,也能啟發大學生的成長。
當期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