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點新聞

臺大迎來科學新里程碑 Max Planck–IAS–NTU中心正式揭幕

更新日期:114年9月17日

圖1:簽署Max Planck–IAS–NTU中心合作協議後合影。由左至右為:Max Planck–IAS–NTU中心副共同主任黃宇廷、共同主任Daniel Baumann、臺大校長陳文章、馬克斯普朗克學會副會長Claudia Felser、克斯普朗克物理研究所共同主任Johannes Henn、高等研究院副共同主任Matias Zaldarriaga。

簽署Max Planck–IAS–NTU中心合作協議後合影。由左至右為:Max Planck–IAS–NTU中心副共同主任黃宇廷、共同主任Daniel Baumann、臺大校長陳文章、馬克斯普朗克學會副會長Claudia Felser、克斯普朗克物理研究所共同主任Johannes Henn、高等研究院副共同主任Matias Zaldarriaga。

臺灣大學與德國馬克斯普朗學會(Max Planck Society, MPG)、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IAS)攜手合作,在臺大校園成立「Max Planck–IAS–NTU粒子物理、宇宙學與幾何中心」,並於9月1日在梁次震宇宙學與天文粒子物理中心舉行盛大揭幕典禮。

典禮貴賓雲集,包括臺大校長陳文章、馬克斯普朗學會副主席Claudia Felser、廣達電腦董事長梁次震,以及國科會與德國在台協會代表皆親臨參與。活動的焦點為合作協議的簽署與交換:由陳文章校長與德國代表Claudia Felser簽署協議,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代表、IAS Richard Black講座教授Matias Zaldarriaga出席見證,象徵3方合作正式啟動。

新中心的研究將橫跨最小與最大的尺度,結合粒子物理學、宇宙學與數學等專業領域。粒子物理聚焦於比質子與中子更微觀的基本粒子,宇宙學則探討宇宙在超大尺度下的結構與演化。正如共同主任Daniel Baumann在致詞中所言:「這個新中心結合了粒子物理、宇宙學與數學方面的專業知識,目標是建立統合性的物理架構,來描述任何尺度下的宇宙。」

陳文章校長也在典禮上表示,臺大將持續承擔國際科研合作的核心角色:「我們為臺大能在這項計畫中居於關鍵地位感到驕傲,並期待這個卓越的學術社群未來帶來嶄新的發現與創新。」

該中心由馬克斯普朗克物理研究所Johannes Henn、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Nima Arkani-Hamed,以及臺大物理系教授Daniel Baumann共同主持;副主任則包括馬克斯普朗克數學與科學研究所Bernd Sturmfels、普p 林斯頓高等研究院Matias Zaldarriaga,以及臺大物理系教授黃宇廷。中心在臺灣的運作經費由臺大、國科會與教育部共同支持,初始經費規劃為5年期。

關於合作機構
馬克斯普朗克學會(Max Planck Society, MPG)是德國最重要的基礎研究機構之一,於1948年成立,前身為Kaiser Wilhelm學會。至今已有31位諾貝爾獎得主為其成員。旗下的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Physics (MPP) 專注於粒子物理,現設有7個研究部門。

高等研究院(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IAS)是全球最頂尖的理論研究機構之一。自1930年創立以來,聚集了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包括愛因斯坦與奧本海默。

捲置上方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