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點新聞

臺大舉辦「臺灣橋樑計畫」開幕講座 諾貝爾獎得主安德烈‧蓋姆登場宋恭源先生捐資支持打造跨國科研交流平台

更新日期:114年11月12日

圖1:由臺灣大學、中央研究院與國內多所學研機構共同推動的「臺灣橋樑計畫」今天於臺大舉辦啟動儀式,未來邀請31位諾貝爾獎得主來臺舉行系列演講與學術交流。圖左至右分別為臺大校長陳文章、總統賴清德、中研院院長廖俊智、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院士。圖2:圖左至右分別為世界和平基金會(IPF)主席尤韋.莫拉韋茨(Uwe Morawetz)、光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宋恭源、臺大校長陳文章、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安德烈‧蓋姆爵士(Prof. Sir Andre Geim)、總統賴清德、中研院院長廖俊智、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院士、教育部長鄭英耀、國科會主委吳誠文、臺大副校長廖婉君。圖3:由臺灣大學、中央研究院與國內多所學研機構共同推動的「臺灣橋樑計畫」今天於臺大舉辦啟動儀式,圖為現場大合照。圖4: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安德烈‧蓋姆爵士(Prof. Sir Andre Geim)。

由臺灣大學、中央研究院與國內多所學研機構共同推動的「臺灣橋樑計畫」今天於臺大舉辦啟動儀式,未來邀請31位諾貝爾獎得主來臺舉行系列演講與學術交流。圖左至右分別為臺大校長陳文章、總統賴清德、中研院院長廖俊智、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院士。

圖左至右分別為世界和平基金會(IPF)主席尤韋.莫拉韋茨(Uwe Morawetz)、光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宋恭源、臺大校長陳文章、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安德烈‧蓋姆爵士(Prof. Sir Andre Geim)、總統賴清德、中研院院長廖俊智、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院士、教育部長鄭英耀、國科會主委吳誠文、臺大副校長廖婉君。

由臺灣大學、中央研究院與國內多所學研機構共同推動的「臺灣橋樑計畫」今天於臺大舉辦啟動儀式,圖為現場大合照。

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安德烈‧蓋姆爵士(Prof. Sir Andre Geim)。

為推動臺灣與國際頂尖學術界的深度交流,由中央研究院與國內12所學研機構共同推動的「臺灣橋樑計畫(Taiwan Bridges Program)」正式啟動。該計畫自2025年至2026年間,將邀請31位諾貝爾獎得主來臺舉行系列演講與學術交流,藉此促進臺灣與全球科學家的知識互動與人文對話。

此計畫在臺大舉行開幕式暨首場講座,亦納入臺大「宋恭源先生頂尖研究講座」系列,係光寶集團創辦人宋恭源先生自2023年起慨捐支持設立。開幕講座邀請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安德烈‧蓋姆爵士(Prof. Sir Andre Geim)蒞臨演講,開啟這場跨國科研交流的序幕。

安德烈‧蓋姆爵士:科學與創意兼具的諾獎大師
安德烈‧蓋姆爵士以發現「石墨烯(graphene)」聞名於世。石墨烯是一種僅由單層碳原子組成的新材料,兼具極高強度與優異導電性,開啟奈米科技的新時代,並被廣泛應用於電子元件、能源與醫學領域,也是這項突破使他與同事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Konstantin Novoselov)共同獲得 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除榮獲諾貝爾獎外,蓋姆爵士亦以幽默與創造力著稱—他曾以磁場讓青蛙懸浮的實驗獲得「搞笑諾貝爾獎」,象徵其科學探索精神不拘一格。

臺大綜合教學館錢思亮紀念講堂當日座無虛席,演講後師生踴躍提問。蓋姆爵士除公開演講外,並預計與臺大物理學系進行小型深度座談,與年輕學者探討研究與創新議題。臺大期盼藉由諾獎得主的親身經驗分享,啟發師生跨域思考,拓展國際科研視野。

總統賴清德:以科學與對話築起和平之橋
身兼「臺灣橋樑計畫」榮譽主席的總統賴清德於開幕致詞中指出,當今世界充滿衝突與分化,最有力的解方在於對話、科研合作與共同的人道價值。此次計畫的推動,展現臺灣結合科學、教育與外交的能量。賴總統表示,臺灣長期以來在跨領域研究、前瞻科技與人才培育上成效卓著,於半導體、精準醫療、人工智慧與次世代運算等領域具全球影響力;同時也致力深化文化與人文底蘊,使科學與技術的發展始終與人類共同的價值與未來緊密連結。賴總統認為,真正有力量的科技創新,不止來自技術能力的提升,更來自對生命、社會與全球責任的理解與回應。他期勉師生成為全球學術對話的積極參與者,透過這一連串的交流,孕育長期而深刻的合作。

臺大校長陳文章:以教育連結世界,讓臺大成為思想的橋樑
臺大校長陳文章表示,「臺灣橋樑計畫」象徵的不僅是科學知識的交流,更是理念與價值的連結。透過與諾貝爾獎得主面對面的學術對話,臺大師生能夠直接汲取國際前沿的智慧與研究精神,深化科研能量並拓展視野。他特別感謝宋恭源先生長期以來對教育的支持,使臺大得以持續邀請世界級學者來校,讓學術與社會的對話不斷延伸。

中研院院長廖俊智:深化雙向交流,讓世界看見臺灣科研實力
中研院廖俊智院長指出,「臺灣橋樑計畫」促進臺灣與世界頂尖學者的深度交流,透過諾貝爾獎的高知名度,不僅激勵青年學子拓展國際視野,並喚起社會各界對基礎科學的重視,共同打造經費穩定、自由開放、鼓勵創新的科研環境。橋樑計畫的另一項重要意義,在於讓臺灣學者有機會體會到深度基礎的研究所需的動力、原創力、更重要的是耐力。

李遠哲院士:科學的核心是人文與責任
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院士表示,科學的價值不僅在於發現真理,更在於促進人類的理解與和平。臺灣橋樑計畫讓科學家們能夠跨越文化與地域的隔閡,共同思考人類未來的方向。他強調,當科學以關懷社會與人類命運為核心時,才能真正發揮永續的力量。

「宋恭源先生頂尖研究講座」係光寶集團創辦人宋恭源先生每年捐贈臺大2,000萬元、為期10年的長期支持計畫。宋創辦人堅信「臺灣最重要的資產是人」,而教育是培育人才的根本。該講座旨在邀請具前瞻技術與國際影響力的頂尖學者至臺大授課與合作研究,深化學術深度與國際能見度,讓科學的種子在臺灣持續發芽。

此次開幕講座不僅為臺灣橋樑計畫揭開序幕,也象徵著臺大與國際學界共同面向未來的新起點。未來,將持續與中央研究院及世界和平基金會緊密合作,透過「臺灣橋樑計畫」的推展,邀請更多國際頂尖學者來臺交流,深化科學、人文與社會的對話。藉由這座連結世界的知識之橋,臺大期許自己成為啟發創新、促進和平與引領未來的重要樞紐。

捲置上方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