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點新聞

導電自癒合水凝膠結合頭皮針刺開啟帕金森氏症治療新契機

更新日期:114年11月5日

圖1:臺灣大學研究團隊開發可生物分解導電自癒水膠,結合頭皮針刺治療,有效促進帕金森氏症模型動物的神經再生與免疫調節,恢復多巴胺神經元功能與行為表現。

臺灣大學研究團隊開發可生物分解導電自癒水膠,結合頭皮針刺治療,有效促進帕金森氏症模型動物的神經再生與免疫調節,恢復多巴胺神經元功能與行為表現。

帕金森氏症為全球第2大神經退化性疾病,患者常因腦中多巴胺神經元逐漸喪失而出現顫抖、動作遲緩及協調困難等症狀。現行治療多著重於藥物或手術控制症狀,難以延緩疾病惡化。臺灣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研究所教授徐善慧與臺大醫學臨床副教授院戴春暉團隊近期開發出可生物分解、具導電性與自癒合能力的新型水膠,並與慈濟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兼任助理教授溫崇凱合作,結合頭皮針治療,成功於動物實驗中恢復受損神經元功能,展現神經再生的新方向。

該研究以聚胺酯奈米粒子為基礎,表面包覆具抗氧化性的聚多巴胺高分子,並與殼聚醣反應形成可注射式水膠。此材料不僅柔軟、可導電,亦能在受損後自我癒合並於體內自然分解,特性與腦組織極為相似。實驗顯示,水膠能提供神經幹細胞良好的生長環境,促進其分化為健康神經元,同時降低發炎反應並挽救近9成受損神經細胞。進一步將此水膠注入帕金森氏症大鼠動物模型大腦,並配合頭皮針治療後,實驗的行動能力於2週內出現顯著改善。

研究團隊觀察到,多巴胺神經元存活率提升至8成以上,腦部發炎明顯減輕,電生理訊號亦恢復接近正常值。在這之前徐教授與戴醫師團隊曾發展不可分解導電水膠 (Biomaterials Research, 2023),丘腦下核放電訊號可由不正常的約60次降至每秒約30次,與正常值每秒15次仍有距離,此次注射可分解水膠大鼠的電生理放電頻率降至約27次,結合頭皮針後更降到19次。血清分析顯示,此療法可提升與神經修復相關的因子TGF-β1與SDF-1濃度,並促進免疫細胞由促炎性的M1型轉為具修復功能的M2型,顯示水膠與針刺之間存在協同的免疫調節與神經保護效應。

「我們希望結合現代生醫材料與傳統醫學智慧,發展出兼具安全性與再生能力的治療策略,這項成果不僅為帕金森氏症帶來新契機,也為神經再生醫學開啟新的跨領域合作模式」徐善慧教授表示。

此研究由國科會經費補助,研究成果已成功刊登於Biomaterials期刊。未來,團隊將持續在跨領域整合與創新醫材開發上的注入能量,結合工程、醫學與中醫理論,拓展生醫材料於神經再生領域的應用,為神經退化疾病患者帶來更長久而有效的治療新契機。

期刊全文: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142961225001875

捲置上方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