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第一件海龜化石:全球極為稀有的更新世赤蠵龜
瀏覽器版本過舊,或未開啟 javascript
請更新瀏覽器或啟用 javascript
展示多模態 GPT 如何結合物質流分析(MFA)與系統動力學(SD),從政策與數據整合、模型建立,到情境模擬與結果視覺化的完整研究流程。
隨著全球資源消耗與環境壓力持續升高,如何在經濟發展與永續環境之間取得平衡,已成為各國政府、產業與學界的共同挑戰。近年,「循環經濟」被視為重要的解方,但要在龐雜的政策、產業數據與資源流動中找到最佳策略,並非易事。
由臺大環境工程學研究所教授馬鴻文所帶領的跨領域研究團隊,近期在國際權威期刊《Resources, Conservation & Recycling》發表研究成果,成功將多模態人工智慧(Multimodal GPT)應用於循環經濟轉型的系統分析與情境模擬,為永續發展研究開啟新的可能。
此研究以 2013 至 2022 年臺灣的物質流資料與政策法規為基礎,首次將多模態GPT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引入分析流程。多模態 GPT 能同時理解文字、數據與圖像,並具備生成與推理能力,使研究團隊能快速整合龐雜的政策內容、產業統計與物質流分析結果,建立可依需求調整政策參數的情境模擬模型。
團隊結合物質流分析(Material Flow Analysis, MFA)與系統動力學(System Dynamics, SD)模型,並透過 GPT 的生成與推理功能,打造從政策情境設定、數據計算,到成果視覺化的一體化分析流程。這項方法不僅縮短分析時間,也讓不同背景的決策者、企業與大眾,能更直觀地理解政策變化對資源循環與環境的長期影響。
在「情境 9」(人口穩定與資源效率提升)的模擬中,結果顯示臺灣的循環經濟潛力可望大幅提升:全國循環材料利用率將從 2022 年的 22% 提升至 2030 年的 29%,資源生產力則由每公斤新臺幣 65 元增至 88 元。這代表不僅能更有效利用資源,還能提升單位資源的經濟價值,展現出精準政策在環境與經濟2方面的雙重效益。
此研究示範人工智慧如何成為循環經濟政策設計的強力輔助工具,降低跨領域協作門檻,並提升政策規劃的科學性與透明度。研究成果不僅彰顯臺大在環境永續與人工智慧融合領域的領先地位,也展現臺灣面對全球資源挑戰時的創新解決方案。
未來,研究團隊將持續探索多模態 GPT 在氣候變遷、廢棄物管理及循環產業政策規劃等領域的應用潛力,推動科技與永續發展的深度結合。
研究成果全文: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921344925002654
當期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