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點新聞

臺大醫學院藥理所副教授魏子堂研究團隊發展新穎幹細胞疫苗 預防及治療大腸直腸癌

更新日期:114年8月29日

圖1:以 iPSC 為基礎的結直腸癌疫苗之抗原預測與測試概述。圖2:與大專體總會長王淑音及體育室連玉輝主任合照。

以 iPSC 為基礎的結直腸癌疫苗之抗原預測與測試概述。

與大專體總會長王淑音及體育室連玉輝主任合照。

「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iPSC)是1種經由基因重編程技術轉化而成的多潛能細胞,已知在疾病模擬、藥物開發及再生醫療等領域具高度潛力。先前研究已知誘導多功能幹細胞與人類腫瘤細胞表現許多共通腫瘤抗原,且在多種癌症小鼠模型,包含乳癌、皮膚癌、胰臟癌等,誘導多功能幹細胞具有預防腫瘤的效果,但其詳細分子機制仍不清楚,也不清楚誘導多功能幹細胞是否亦有潛力發展為治療型癌症疫苗。

臺大醫學院藥理所副教授魏子堂研究團隊發現,由誘導多功能幹細胞製備的細胞裂解物(Cell lysate),與免疫佐劑 CpG聯合使用,於小鼠模型中具有預防與治療大腸直腸癌生長的效果。進一步透過質譜分析與電腦模擬預測,團隊發現HNRNPU與NCL蛋白在誘導多功能幹細胞與大腸直腸癌細胞中皆有高度表現,且在正常細胞中低表現。透過細胞與動物實驗證實,HNRNPU與NCL可被樹突細胞呈現並活化T細胞,進而引發對抗大腸直腸癌的免疫反應。此研究揭示誘導多功能幹細胞作為大腸直腸癌疫苗的潛力與免疫作用機制,為癌症免疫療法與癌症疫苗發展提供全新的設計基礎與視角。

該論文於2025年4月28日刊登於生物醫學領域期刊《Theranostics》。魏子堂老師表示,這項研究,團隊歷經6年多時間才完成,實屬不易。臺大藥理所魏子堂老師擔任通訊作者,研究生卓思涵、黃襄國與李心慈為共同第一作者。魏老師感謝臺大及國科會對此研究的支持和協助,團隊目前也持續投入癌症疫苗的轉譯醫學研究。

期刊全文連結:https://www.thno.org/v15p5890.htm
魏子堂老師實驗室連結:https://www.mc.ntu.edu.tw/pharmacology/Vcard.action?q_type=A02&q_itemCode=1042

捲置上方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