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公衛預防醫療 全球首創新型二合一胃癌、大腸癌防治模式 榮登JAMA醫學雜誌新篇章
圖一、《Insect Molecular Biology》新版封面
圖二、一隻母蚜蟲正以孤雌胎生方式繁衍後代,圖中間的小蚜蟲正分娩中,最右方的小蚜蟲已完全和母體分離。
圖三、鍾成侑博士 (右) 與張俊哲教授 (左) 攝於顯微影像室一隅。
本校昆蟲學系蚜蟲發育基因研究再傳捷報,榮登國際期刊封面。在甫改版的「昆蟲分子生物學(Insect Molecular Biology);2021 年 8 月號」,孤雌胎生豌豆蚜蟲(Acyrthosiphon pisum) 的「鐘樓怪人(hunchback; hb)」基因表現影像,受英國皇家昆蟲學會青睞,主動向臺大昆蟲學系邀請刊登。在雙方簽訂版權協議後,成為該期刊改版後的第一期封面(圖一)。
此一成果由張俊哲教授所主持的實驗室所提供。該研究團隊長期致力於「孤雌胎生」蚜蟲(圖二)的生殖細胞發育和體軸建立機制的探討。近幾年來該研究團隊發現昆蟲共有的hb基因,在孤雌胎生蚜蟲突破其原有的發育角色,不僅表現於前端與神經元細胞,竟還表現在生殖細胞,從發育初期到末期,未曾間斷。由於在果蠅、蚊蟲、蟋蟀、蝗蟲、椿象、蜜蜂、寄生蜂等多種模式昆蟲的胚胎當中,hb基因僅被發現參與前端和神經元發育,在生殖細胞內的表現與調控未曾被披露。因此該基因在蚜蟲生殖細胞的特有表現,被認為具有相當特殊的意義。提供該影像的鍾成侑博士及張俊哲教授(圖三)表示:在孤雌胎生蚜蟲當中,胚胎直接由生殖細胞發育而來,因此hb基因的表現,很可能屬於「超前部署」的調控,讓胚胎體軸前端決定所需要的分子,也就是hb基因所轉錄的hb mRNA,在「一個生殖細胞」的階段就準備好;同時,也可能因研究成果的特殊與新穎意涵,獲刊登於期刊封面。
本次為張教授研究團隊自2006年迄今,第六度研究成果榮獲國際科學期刊封面肯定。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三度分別在2014年、2020年及2021年獲「昆蟲分子生物學」此一素有斐譽的昆蟲學期刊所登載。團隊先前所屬研究室為「遺傳暨發育生物學實驗室」,爲紀念本次登上期刊改版封面,同時深化蚜蟲發育基因的探討,正式將單位改名為「基因體暨發育生物學實驗室」,期能使臺大昆蟲學系持續成為國際蚜蟲發育基因研究的重鎮,並進一步找到控制蚜蟲此一重大農作害蟲繁衍的有效策略。
相關網站:
當期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