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點新聞

2018 LIFT x BioGroup 生技人才交流會:綜觀產學 放眼國際

更新日期:107年3月31日

圖1:LIFT x BioGroup mini-symposium 於107年2月27日圓滿落幕圖2:BioGroup 生技人才交流平台計畫主持人李心予教授。圖3:LIFT 海外學人與聽眾近距離暢談海外留學經驗與解惑。圖4:LIFT 學人分享其專業研究,範圍橫跨醫療、生態、演化發育、合成生物學等。圖5:五位受邀的台灣生技業者分享他們從學研走向產業的心路歷程。圖6:台灣生技業者座談會後與聽眾的交流,反應熱烈。圖7:科技部海外人才歸國橋接方案計畫主持人賴昶樺副總監。圖8:踏入職場不久卻累積豐富經驗的歐洲台灣生技協會(ETBA)楊景文分享她的個人求職技巧。

LIFT x BioGroup mini-symposium 於107年2月27日圓滿落幕

BioGroup 生技人才交流平台計畫主持人李心予教授。

LIFT 海外學人與聽眾近距離暢談海外留學經驗與解惑。

LIFT 學人分享其專業研究,範圍橫跨醫療、生態、演化發育、合成生物學等。

五位受邀的台灣生技業者分享他們從學研走向產業的心路歷程。

台灣生技業者座談會後與聽眾的交流,反應熱烈。

科技部海外人才歸國橋接方案計畫主持人賴昶樺副總監。

踏入職場不久卻累積豐富經驗的歐洲台灣生技協會(ETBA)楊景文分享她的個人求職技巧。

「BioGroup 生技人才交流平臺」與科技部「海外人才歸國橋接方案 (Leaders in Future Trend, LIFT)」首次跨單位合辦的小型研討會── LIFT x BioGroup Mini-Symposium –Overseas CrossTalk on BioTech,於二月底在臺大生命科學館圓滿落幕。本次研討會以「生技產業與職涯」和「海外留學及學術研究」為兩大主軸,內容涵蓋產業方向、職涯規畫、海外留學心得分享與專題演講,提供全面向的生技業界觀點與生涯規畫藍圖給莘莘學子與相關領域求職者。

BioGroup 生技人才交流平臺:整合生技資源,促進人才交流

BioGroup 生技人才交流平臺為教育部委託臺大生物技術研究中心所執行之平臺建置計畫,計畫主持人李心予主任指出:臺灣生技醫藥產業的連結尚未緊密整合,期盼 BioGroup 能成為臺灣生技業研發單位與生技產業之間的橋樑,共同打造生物科技領域的交流平臺,將海外人才學研經驗帶回臺灣,並積極與海外臺灣人自發成立的各生技協會保持聯繫與交流(例如:波士頓臺灣生技協會 BTBA、德州臺灣生物科技協會 TTBA、南加州臺灣生物科技協會 SoCal TBA 、歐洲臺灣生技協會 ETBA 等)。

BioGroup 以 ”one-window shopping” 為概念,線上架設官網與粉絲專頁分享科技新知、活動資訊,線下舉辦大型年會串連生技社群、留學產業主題講座與寫作教學實作課程,也籌劃臺灣生技產業廠區參訪。最重要的是,BioGroup 的終極目標是成為「臺灣生技 LinkedIn」,媒合業界廠商與研發產出人力,促成泛生技領域之供需平衡。

LIFT 海外人才歸國橋接方案:帶回海外學人經驗,再創臺灣產業新局

本次活動另一主辦單位為科技部海外人才歸國橋接方案 (LIFT) 計畫辦公室,由計畫主持人賴昶樺副總監致詞介紹。本計畫為呼應臺灣政府推出研究產業創新政策、以及科技部陳良基部長推動之延攬跨領域優秀人才措施遂而推出的人才培育系統,號召臺灣海外留學人才返國,將國際新知帶回國內,透過與產學研界交流合作,引領臺灣產業再創新局。這是科技部首次啟動之方案,今年即將進入第二年份,目前已錄取了 56 位學人,將近一半學人專長為生醫領域。除了期待透過本研討會能促成學人們與在座學生、廠商們的交流外,更能將學人們的國際視野、最新研發技術與科技新知,與國內的產、官、學界進行深度交流,促進創新產學研發與人才培育的正向循環。

從學校走向生技職場,謙遜學習溝通整合能力為必要

在主辦單位介紹之後迎來的第一場活動是臺灣生技產學職涯會談,由五位臺灣生技業者分享他們從求學走入生技產業界的過程。

伊勒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兼執行長的熊樂昌從學研創業風氣興盛的以色列獲得學位,歸國後旋即創辦遺傳基因及疾病檢測公司。能夠如此成功創業,熊樂昌提到自己在求學過程就不斷探究本身的興趣與能力,詢問自己能夠發揮的能力以及有興趣的事物,並在探索過程中不斷學習與改變。「謙虛」非常重要,”Being a human, you must be foolish. Be hungry, and the most important, be humble.”,這也許就是創立企業成功者的必備態度。

臺灣浩鼎生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化學藥學處長謝義簧,分享其就學與就業階段分別於加拿大、韓國、中國大陸、臺灣的留駐經驗,並解說自己身為新藥開發的 Chemical Systems Control (CSC) 部門的工作內容:包含從臨床前到新藥產品上市之管理,必須與研發後與製造廠與技轉等部門聯繫,此時溝通 (communication) 的技術將對管理者是一大考驗。

行動基因生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陳映嘉,介紹其公司目前發展項目為建立人工智慧化的生物資訊系統,將基因體數據做整合管理,並加強自動化模式推動。她將此服務導向的商業模式與新藥研發公司做比較:雖前者檢測服務產值不高,卻能在創業初期(半年內)創造出穩定營業額;而後者需經歷長期研發、臨床與領證階段才能擁抱高產值獲利。此外,陳映嘉也比較了自己於美國與臺灣體驗到的公司文化:在臺灣,大家偏向只做自己工作份內之事;而在美國,多數員工會站在公司及其他部門角度來思考,如此將會幫助自己學習到份內以外的工作能力。

百優生醫股份有限公司的曾柏元,分享他在公司創辦過程期間從產品開發、將現有產品設計發揮到最大產值外的心得,以及募資與申請政府計畫、新設置實驗室的過程。曾柏元博士表示:身為一整合角色必須協調所有部門,”connection” 能力非常重要。最後,臺灣愛康恩研究有限公司的全球專案經理林瑞治分享其美國加拿大求學工作經歷,並以自己回到臺灣後,於職場上找到自己的強項與定位:英文能力與國際觀來勉勵在座求職者,去思考如何將自己價值提高、成為讓人無法取代的角色,並且找到自己的 strength。

在產業會談之後,緊接著的是個人求職技巧分享,由歐洲臺灣生技協會(ETBA)的楊景文 (Theresa Yang) 分享她的個人職涯以及 LinkedIn (領英)履歷撰寫技巧。Theresa分享其於臺北醫學大學時期接觸生醫研究時,很快便認知到自己不喜歡學術領域,隨即轉換跑道至荷蘭鹿特丹管理學院取得 MBA,畢業後立刻投入職場。求職過程中Theresa持續開闊心胸、追求挑戰,雖然走入職場時間不長、但經歷的成長曲線發展快速,在短短六年內累積跨國資訊企業業務開發和產品行銷實績,還擔任荷商跨國CPG企業總部內導入數位轉型專案的科技顧問、以及從事新藥開發的臨床試驗顧問工作。

身為年輕的求職者,Theresa有效的利用 LinkedIn 找尋工作機會、拓展人脈社交圈,並快速累積工作經驗。LinkedIn可以稱為專業版的 Facebook 與104求職平臺,能夠連結社群網路、創造跨國人脈進而尋找產業職涯導師,但在臺灣使用LinkedIn還不比人力銀行網站來得普及。Theresa在LinkedIn支付月費投資自己成為進階帳戶,透過進階版的社群和私訊的功能,讓她在因緣際會之下聯繫到大企業高層主管、成為朋友,並為她在LinkedIn上撰寫推薦文。此外,透過平臺內的串連可讓你暸解業界模範的職涯成長軌跡 (Career path) 與掌握就業市場需求。「一鍵式」申請企業職缺的功能亦能增加找到好工作的機會,只是每次投件都還是需要仔細研究履歷與修改,不可以一份履歷打天下,否則只是自砸招牌!

「自行銷 (SEO-like marketing)」是建立一份有說服力的 LinkedIn profile的中心概念,要如何建立一份有說服力的履歷呢? Theresa列出五個步驟:(1) 「自我釐清與選定目標職務」:在求學過程中就需要開始涉略本身領域的職場職務,配合自己能力與興趣做好職務分析的步驟,將可以在求職時有效鎖定目標。(2)「自我評估 (Gap analysis)」:誠實地列出自己優缺點與擅長事物、勿過度自我膨脹,雖然亞洲人通常不太會自我吹噓,但還是要請大家盡量展現自信心!(3)「抓出職務重點與關鍵字」:有效率使人認識你,列出你符合該職缺徵求的項目。(4) 「優化履歷的每一個段落」:假想自己就是看履歷的人資,將能判斷如何以迅速抓住目光而不錯失重點的技巧,寫出有力的履歷。(5)「邀請有力人士寫推薦信」:於履歷最後挑選2位以上 reference替你背書,此時前述的人脈建立將於此派上用場。最後 Theresa以Boehringer Ingelhein (百靈佳)的醫藥學術專員 (Medical Science Liaison, MSL) 職缺為例子,一步一步的示範如何撰寫投藥廠的資歷,並勉勵大家:”Be polite and patient, be confident (to contribute), be honest and…..be relevant by all means!”

海外學人近距離交流,放眼世界發展專業

在下午的議程中,科技部海外人才歸國橋接方案的 13 位海外學人首先分別以地區(歐洲、美洲與亞洲)及學涯主題(留學申請和準備、研究設計與執行、論文撰寫與發表)進行小組討論,除了學術生涯如何規劃和執行,也暢談他們在海外所見的文化差異、如何和他國學生交流等等經驗談。與談學人陣容有:專長為醫療商業管理,英國阿爾斯特大學陳倩儀博士;專長為海洋科學,西班牙加的斯大學曾筱君博士;專長為分子生物醫學,德國科隆大學陳彥達博士;專長為合成生物學,英國愛丁堡大學劉照國博士;專長橫跨半導體與藥物遞送與保存等醫材領域,英國巴斯大學陳韻竹博士;專長為病毒免疫學,日本京都大學姚琬玲博士;專長為疾病基因檢測等生物資訊分析,香港大學醫學院畢業許書睿博士;專長為族群統計學,美國普渡大學蔡佳淳博士;專長為生物流體力學與呼吸相關醫材研究,美國密西根大學林育君博士;專長為腦神經科學,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簡睿宏博士;專長為磁振造影與神經電生理,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陳厚任博士;專長為免疫細胞療法和高度影像定量分析,美國貝勒醫學院徐湘庭博士;專長為生技醫藥與甲藻分子生物學,美國馬里蘭大學劉傑倫博士。

在第二階段的專業學術領域,則是邀請 6 位學人(陳彥達、林育君、劉照國、蔡佳淳、姚琬玲、陳韻竹)以專題演講的方式分享他們的研究,內容涵蓋了演化發育生物學 (evo-devo) 在德國的現況、呼吸道纖維化的醫學研究、合成生物學如何推進生命科學的發展、美國野生動物族群生態研究和臺灣的差異、研究用 B 型肝炎病毒感染細胞株之建立、利用矽籠 (silica cage) 包裹蛋白質策略克服低溫遠程運輸風險的技術研發,多元科學議題與先端研究再加上講者豐富的經驗分享,為此次研討會劃下圓滿句點。

捲置上方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