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點新聞

臺大卓越研究系列報導—文學院:跨域的史學家

更新日期:107年3月26日

圖1:文學院:跨域的史學家 陳弱水教授圖2:《唐代文士與中國思想的轉型(增訂本)》(臺大出版中心,2016)圖3:吐魯番出土唐代婦女像圖4:唐代女性墓誌一例

文學院:跨域的史學家 陳弱水教授

《唐代文士與中國思想的轉型(增訂本)》(臺大出版中心,2016)

吐魯番出土唐代婦女像

唐代女性墓誌一例

陳弱水教授是本校歷史系特聘教授,也是臺大講座教授。陳教授從事歷史研究三十餘年,主要範疇為隋唐五代史與中國思想史,是一位治學淵博、富有識見的思想史家與社會史家。在隋唐五代史方面,陳教授的研究以思想和社會為主;在中國思想史方面,除了隋唐五代,他也探討魏晉南北朝、近現代以及若干跨越長時段的課題。陳教授的治學特徵是重視研究方法,又由於具有歐洲史和日本史的素養,善於以比較歷史的眼光辨識問題,發掘現象,闡釋現象,並從事結構層面的探討。是以在上述領域都做出了原創貢獻,對學界及後學深具啟發。以下分幾個方面介紹。

陳教授的首要研究領域為隋唐思想史,其核心關懷為唐宋之際的思想變化,此一問題涉及了中國史上被稱為「唐宋變革」的關鍵轉折。這個變局在思想層面的明顯結果是新形態的儒學興起,從而產生在帝制晚期躍為文化正統的理學。陳教授的研究集中於唐宋之際思想變革的前期,即八世紀中葉至九世紀後期。他使用各種方法探測此一重大變化,辨析出這股思潮有兩個主要面向:其一是專注於經世濟民的傳統儒學的復振,另一則是以儒家思想規範人生世界全體的企圖。前者為主流,後者則使這股潮流蘊含了創新的要素。除了思想本身的分析,陳教授還特別注重思想的社會關聯,由此偵測思想演變的動力。他的研究顯示,中唐思想變化的關鍵因素,未必來自思想的內容,而是在於文人大批加入鼓動儒家價值的行列。唐代為文學崇拜的時代,文人地位特高,文人社群的這個變化,造成極大影響。此外,陳教授還探討中晚唐文士與中古前期思想的關係,從而揭示出中晚唐儒家復興的特徵與核心歷史涵義。綜合而言,他對中晚唐的思想變化做出了多層的描述和系統的解釋,使得學界對於唐宋之際思想巨變的認識,較前大大推進。陳教授這方面的成果主要見於Liu Tsung-yüan and Intellectual Change in T''ang China, 773-819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paperback edition, 2006)及《唐代文士與中國思想的轉型(增訂本)》(臺大出版中心,2016)二部專書。

在社會史方面,陳教授的研究以隋唐五代女性史和家庭史為主,成果結集於《唐代的婦女文化與家庭生活》(臺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2007)。陳教授以婦女和本家(娘家)的關係為探索主線,配合其他課題,辨別出唐代婦女家庭生活中的重要因素及其相互關係。作為學術論著,該書約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該書試圖運用「無意的史料」之原理,構築出比較切合實際的唐代婦女生活圖象。傳統女性史研究的一個重大困難在於有關文獻充滿規範性的觀念,文字抽象,虛實難究。該書則透過婦女與本家關係的角度,重建女性生活樣貌,多少能避過這個陷阱,因為婦女和娘家的關係不是禮教之所重,沒有稱頌的必要,相關訊息可信度高。此外,這層關係涉及女子身為妻子、媳婦、女兒的多重角色,涵蓋範圍廣,有助於歷史世界的重建。第二,一千多年前的私人生活光景隱晦難求,傳世文獻尤其難見,該書利用大量的新出土墓誌,並與小說中寫實性高的情節對照求證,相信多少進入了古人的微觀世界──這是絕大多數婦女所能身處的唯一世界。第三,除了試圖重構婦女家庭生活的樣態,該書還嘗試揭露隋唐五代女性生活的意義層面,亦即企圖考察某種作為或生活方式如何被當時的人所了解,婦女如何運用既存的價值或文化象徵來建立自己行為的正當性,乃至開創新的行動。簡言之,該書還設法揭示文化在生活中實際運行的景況。唐代的婦女文化並不完全潛藏於家庭之中,唐代前期有五、六十年的光景,婦女介入政治極深,並出現了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這個過程中,存在不少深具文化意涵的政治行動,該書對此也有考論。

陳教授在20餘年前,開始進行這些婦女與家庭的研究時,提出的很多議題及相關發現,都頗具開創性,對傳統中國婦女史的研究深有影響。女性和家庭涉及社會文化的深層結構,通常變遷緩慢,這些方面的研究,亦將能對中國社會的長期歷史進程提供重要的認識。女性與家庭的課題之外,陳教授還關心中國中古社會整體面貌的掌握,為此,他近年也研究一些過去了解稀少而重要性高的社會成分,他曾發表唐代宦官與軍人、豪民關係的論文,最近也完成一項對於早期東南土著的研究。

陳教授進行研究之際,既重視方法的抉擇,亦留意跨學科的交會。唐代宗教和文學特別興盛,過去對於隋唐文化思想的研究,以文學和宗教學者為主,歷史學者很少涉入。陳教授運用現代歷史學所發展出的各種研究取向,來觀察中晚唐思想演變的巨型現象,成功重建以文學和宗教活動為主要內容的知識界的動態,是過往少見的。他所採用的方法有:個人思想分析、觀念史(history of ideas)、個人與集體心態考察、思想的社會史(social history of thought)、學術史、知識社群研究。又如,在女性史的研究上,陳教授注意到,性別意識似乎在唐代婦女的生活中未有重要地位,因此不宜泛論女性生活與文化。他發展出一個可稱為「角色研究法」的取徑,亦即是從婦女的各種具體角色(女兒、妻子、妾、媳婦、母親等)出發,來探索婦女和家庭生活的堂奧。陳教授的研究顯然已對中文學界的新進學者發生了影響,迄今已有455篇臺灣的博碩士論文徵引他的研究成果。

最後,在中國思想史的研究上,除了隋唐五代,陳教授也對魏晉南北朝(早期中古)思想和中國近代史學進行研究,並對傳統中國社會思想的若干課題做了長時段的貫時性探討。他對「公」與「義」問題的研究,採取了比較史的角度,尤具系統和原創的成果。這方面的研究業績,主要見於《公共意識與中國文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5)以及〈中國歷史上「公」的觀念及其現代變形〉(增訂版;2011)。這些研究涉及的課題有:公德觀念的性質與歷史淵源、近世中國民間的社會觀、中國歷史上的「公」觀念類型與演變、古代思想與傳統中國文化中的「義」、日本近代思潮與教育中的社會倫理問題等等。

史學研究往往是透過歷史事件的本身及史料的蒐集、批判和分析,以力求歷史的真實性、可信性與準確性。嚴格說來,史學研究者在研究歷史的過程中,並不完全側重於歷史事件的本身,而是注重如何去重新詮釋史料所呈現的意涵,去思索隱藏在歷史背後的脈絡。因此,歷史學家必須透過各種不同的角度去解釋過去,更須運用方法和建構理論去證實過去。由於歷史學的研究內容與研究主題,往往有跨學科、跨領域的特質,因此一個歷史學家可能同時是一個思想學家、社會學家、考古學家、人類學家,甚至是經濟學家、政治學家和心理學家。陳教授就是一位典型的跨域學者,他兼為思想史與社會史學者,既從事有關重要歷史變化(唐宋變革)的研究,亦進行結構性問題的探索。其研究,無論在議題開創、實證成果或方法發展上,均別開生面,深深地影響學界。其識見,其貢獻,可謂傑出而重要。

捲置上方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