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點新聞

引導高科技研發 工學院黃慶琅先生講座頒獎

更新日期:107年1月9日

圖1:上田充(Mitsuru Ueda)教授

上田充(Mitsuru Ueda)教授

賀工學院化工系上田充教授、童國倫教授、機械系林沛群教授、陳達仁教授、環工所闕蓓德教授、材料系陳學禮教授榮膺106學年度詮達化學股份有限公司及河喜投資股份有限公司「黃慶琅先生講座」。

黃慶琅先生家族為提升本校工學院各工程科技領域之水準,獎勵傑出學者專家引導高科技研發方向與應用,特設立黃慶琅先生講座,以發揚學術典範及科技創新精神。講座任期三年,獲獎人每年獎金新臺幣三十萬元,講座任期三年,期滿可再重新接受推薦或評選;曾獲二屆本講座者,即成為終生榮譽,不再接受推薦或評選。本學年度獲獎人為化工系上田充教授、童國倫教授、機械系林沛群教授、陳達仁教授、環工所闕蓓德教授、材料系陳學禮教授。

上田充(Mitsuru Ueda)教授

上田充(Mitsuru Ueda)教授簡介

After retirement from Toky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March 31, 2013, I have continued education and researches at several universities as follows,

Distinguished Invited Professor (Graduate School of Science & Engineering, Yamagata University: 2013 ~ 2018 )

Visiti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Kanagawa University: 2013 ~ 2015)

Visiting Professor (Graduate School of Science & Engineering, Iwate University: 2016 ~ 2018)

Distinguished a Chair Professor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2013 ~ 2019)

Chair Professor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2016-2017)

Chair Professor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2015)

Invited Professor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2015 ~ 2016)

Part-time lecturer (Poh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5)

I am still publishing scientific papers to many journals as follows,

Publications from 2013 ~2017 (11/10)

68 papers

3 Book Chapters

Furthermore, I am doing consultant at several compani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condensation polymers, functional polymers and electronic materials.

Research Interest

I have been engaged in development of new synthetic method for condensing polymers and new functional polymers as follows;

Development a New Synthetic Method for Precision Polycondensation

Synthesis of Photosensitive Thermal Stable Polymer

Synthesis of Polymers for Microlithography

Development of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s

Development of High Refractive Index Polymers

Development of Polymers for Solar Cells

Development of Forward Osmosis Membranes

Through these researches, I have published 650 papers and 150 issued patents. Furthermore, the following awards were received.

Major Awards and Honors:

- The Doolittle Award, ACS (PMSE Div.) (1989)

- The Award of the Society of Polymer Science Japan, the Society of Polymer Science Japan (SPSJ) (1995)

-The Photopolym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ward, The Society of Photopolym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best paper) (2003)

-Tsukuba Chemistry and Bio Award, Tsukuba Chemistry and Bio Foundation (2006)

-The photopolym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ward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The Society of Photopolym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2)

- SPSJ Award for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in Polymer Science andTechnology, SPSJ (2012)

童國倫教授

童國倫教授簡介

童國倫教授從事薄膜過濾研究超過二十年,發表近200篇國際學術期刊論文、20多件發明專利;衍生技術移轉12件,技轉金及衍生利益金共計將近新臺幣7,000萬元,執行產學計畫逾20件,引導業界投資達新臺幣6,000餘萬元,並已衍生一家新創公司 ExtreMem Co.,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成果質量俱佳。童教授過去近二十年的研究重心在綠色製程與環境保護相關技術的開發,依循著這個永續發展的目標,剛好跟政府近期推展的5+2重點新興產業中的循環經濟產業(circular economy)不謀而合。童教授研究內容著重基礎與實用並重,研發秉持的信念為「技術世界領先、應用臺灣優先」;並積極的進行產學交流與國際合作,秉持的信念為「帶臺灣到世界、領世界到臺灣」,累積了許多豐碩成果。

童教授曾擔任教育部五年五百億頂尖研究中心之中原大學薄膜技術研發中心主任,2012年回臺大化工任教後成立”水資源創新教育與研究俱樂部(WINNER Club: Water INNovation – Education & Research Club)”,研究主題涵蓋薄膜水處理程序(process development)、薄膜模組設計(module design)、薄膜污塞監測(fouling monitoring),到材料設計探索(material discovery)。其中關於材料探索的研究方面,創新的仿地質無機複合膜(geomimetic inorganic composite membranes)材料開發受Discovery Channel製作專輯報導,獲得光寶創新獎金賞首獎,並受邀於TEDxTaipei發表演說分享其創意靈感發想的來源。童教授團隊更於近年科技部推動之新型態產學研鏈結價創計劃中,以此破壞式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技術提出”革新型無機複合膜及其應用程序開發計畫(IMPRESS: Inorganic Membranes & Processes Revolution for Enabling a Sustainable Society)”,獲得審查委員與創投的青睞,為臺大第一個通過的計劃,期能為臺灣創立一家水資源用之無機複合膜新創公司。童教授藉由此WINNER Club平臺及IMPRESS計劃與國內多家知名企業合作,在「技術世界領先、應用臺灣優先」的使命感驅使下,與國內知名企業共同致力水資源技術開發與應用,包含李長榮化工公司、長春石化公司、台積電公司、中鋼公司、達興材料、集盛實業集團、康那香集團旗下康潔環保公司……等,期以循環經濟的概念創造價值。

童教授更擅長於國際學術交流,獲選擔任6個國際組織要職,包含IWA、INDEFI、TFS/UK、AOF/Finland、QNRF/Qatar、ARC/Australia,受邀擔任10個國際期刊之Editor、Deputy Editor、Manuscript Editor、Subject Editor、Guest Editor、Editorial Board,受邀於國際會議發表10次Plenary Speech、23次Keynote Speech、24次Invited Speech,爭取獲得兩個世界級國際會議來臺舉辦:WFC12 (2016年4月)、ICIM16 (2020年6月);其團隊並已執行四項國合計劃(日、英、義、波)。近期更獲選為目前世界最大的水專業協會---國際水協會(International Water Association, IWA)薄膜技術委員會副會長(Vice-Chair),任期自2018年至2021年為期四年,為我國在該委員會擔任過的最高職位,讓我國的薄膜水處理研究深受國際肯定。

由於童教授的基礎研究、產學合作及國際表現等都相當亮眼,因此獲得國內外各重要獎項的肯定,包含2017年美國匹茲堡國際發明展「金牌獎」、2016年科技部工程司「產學成果傑出獎」、2015年第十五屆「光寶創新獎」金賞 (參賽隊伍1680隊) 、2014年臺灣化學科技產業協進會(TCIA)「產業菁英獎暨產品創新獎」、2013年新穎無機膜製備技術獲國際媒體Discovery Channel專訪並製作專輯報導、2012年獲臺灣化工學會 賴再得教授獎、2011年獲第一屆經濟部「國家產業創新獎—績優學術機構獎」中原薄膜中心團體獎、2010年獲李長榮福聚教育基金會「學術研究傑出教授獎」、更曾獲2007年日本粉粒體學會(SPTJ)2006年度"APT 論文賞(APT Distinguished Paper Award)"(2006)….等的肯定。

林沛群教授

林沛群教授簡介

林沛群教授於2007年8月起任教於國立臺灣大學機械工程學系。他分別於1996年與1998年取得國立臺灣大學機械工程學系所的學士和碩士學位,並於2005年分別取得美國密西根大學安娜堡分校(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 USA)的機械工程學(ME)博士學位和電機與資訊工程學(EECS)碩士學位,期間跟隨EECS的Prof. Daniel E. Koditschek進行足式機器人(legged robotics)之研究。畢業後移至賓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USA)進行兩年的博士後研究,期間跟隨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MSE)的Prof. Shu Yang進行軟性高分子材料之可即時調控性之研究,探索機器人軟性化之可能性(Soft Robotics)。

林教授於2007年回國後成立仿生機器人實驗室(Bio-inspired Robotics Laboratory (BioRoLa),實驗室網址http://biorola.me.ntu.edu.tw/),研究以足式移動和雙手操作為核心,探討機器人設計、感測器架設與訊號轉譯、機電系統開發、運動控制、基礎模型開發、先進材料技術整合、與系統建置等多項議題,由多面向來探討系統動態運動特性。實驗室十年來開發出雙足、四足、六足、輪型、履帶型、球型、尺蠖、爬牆、爬樹、輪腳複合等各多類型機器人。近幾年也開發出多個多感測可撓可變指數之智慧夾爪系統,搭配單手和雙手機械手臂系統,討論手部的動作和物件取放與操控特性。整合足運動與手操作,更廣義的探索「運動(Motion)」生成與控制,

林教授目前為美國機械工程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ASME))臺灣分會秘書長,擔任機器人領域兩大頭期刊之一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的Associate Editor,也為多個學會如ASME 、IEEE、臺灣機器人學會(RST)、中華民國自動化科技學會(CIAE)、中華民國自動控制學會(CACS)、中國機械工程學會(CSME)、和中華民國力學學會(STAM)的會員。並曾獲得國科會吳大猷先生紀念獎與臺灣大學教學傑出獎。

陳達仁教授簡介

陳達仁教授簡介

陳達仁教授為美國馬里蘭大學機械學系博士,1991年任Cleveland State University機械系助理教授,1992年任職臺大機械系,後與工業工程所合聘。歷任臺大工業知識科技研究中心主任、臺大研發會技術移轉組組長。

陳教授學術成果豐碩,累計學術著作250餘篇,其中SCI/SSCI論文達97篇,專書7本,另有13件國內外專利。曾獲2011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 Outstanding Paper Award、全國機構與機器設計學術研討會最佳論文獎、紀念蔡隆文教授最佳論文獎與臺大傅斯年獎等獎項。現為ASME Journal of Mechanical Design副主編與Journal of Data and Information Science編輯。

陳教授的研究領域分為機構設計與研發管理領域,近年以重力靜平衡機構設計與其在復健工程之應用為研究主軸,部份成果已取得專利;研發管理領域則著重運用專利數據分析產業競爭力,規劃技術路徑。曾執行多項大型計畫,包括能源國家型計畫「能源科技基礎研究與產業技術之發展趨勢及臺灣能源科技之定位」、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智慧財產專業人員培訓計畫」、教育部「大專校院產學合作績效評量及分析計畫」、與科技部「科研能量巨量資料應用研究專案計畫」等。

在教學方面,陳教授致力培育兼具技術研發與智慧財產跨領域專長的碩博士生,指導學生多次獲中華民國機構與機器原理學會優秀碩士論文獎、臺灣機器人學會碩士論文獎等獎項,教學與研究並重,成果卓著。

上闕蓓德教授

闕蓓德教授簡介

現職:國立臺灣大學工學院環境工程學研究所教授

學歷:國立臺灣大學工學院環境工程學研究所博士

經歷:中興工程顧問社工程師、東南科技大學助理教授與副教授

榮譽:

國立臺灣大學工學院104學年度「教學優良獎」

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106年學術論文獎,106年11月

指導學生獲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獎,106年、105年

「104 年度環境資訊與規劃管理研討會」最佳論文,104年11月

「104 年度廢棄物處理技術研討會」最佳論文,104年11月

「財團法人慶恩基金會綠色科技論文獎」碩士組論文獎,103年12月

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102年學術論文獎,102年11月。

中國工程師學會 102 年度工程論文獎,102年5月

研究成果摘述:

闕蓓德教授為目前國內環境系統評價研究之重要學者,曾服務於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其結合環境工程技術程序與生命週期評估、地理資訊系統等工具,開創環境衝擊評估研究新領域,充分發揮其兼具學術研究與工程實務經驗專長,了解國內外環境工程設施實施技術缺口,於多項整合型計畫中扮演關鍵統整角色。其科技部計畫針對都市污水污泥焙燒轉化改質研究,從技術試驗、後勤系統、環境衝擊多面向探討,創新混拌污泥與農業殘餘資材共焙燒處理,建立的評價系統可探討碳排放及資源耗用等決策需求指標。另針對焚化爐底渣與飛灰再利用研究,亦結合實廠試驗資料進行污染物流布與處理程序環境衝擊評估,闡釋污染物處理程序之環境友善性,為目前國際間強調循環經濟發展需求殷切之研究重點,諸多成果已成為國內政策的重要依據。

闕教授發表論文已由 CRC Press 收納為專書 Solid Waste as a Renewable Resource: Methodologies 專章,相關研究並獲國內專利 1 項,論文曾獲中國工程師學會、環工學會等多項論文獎,顯見闕教授研究成果豐碩備受國內外重視,對於廢棄物資能源循環再利用之技術與應用評價奠定相當基礎,未來擬持續朝向新穎技術的評價深入探討。

陳學禮教授

陳學禮教授簡介

陳學禮博士,1970年出生於臺北市大稻埕,現為臺灣大學材料系電子材料組教授。陳博士1993年中山大學物理系畢業,1995年中央大學光電碩士,並於2017年當選中央大學光電系傑出校友。1999年臺灣大學電資學院光電所第一屆博士畢業。畢業後於2000年進入國家奈米元件實驗室(NDL)擔任副研究員,並於2003年開始兼任NDL微影蝕刻模組組長,該組在當時為NDL最大的一個分組,負責管理協調NDL核心奈米結構製程之研究與相關業務。同年(2003年)並在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所擔任兼任助理教授,講授奈米光學微影技術課程,並共同指導研究生。2004年進入臺灣大學材料系擔任助理教授,2006年升等副教授、2010年升等教授。迄今已指導超過40餘位學生取得碩士學位,10位學生取得博士學位。已有畢業學生在國內頂尖大學任教、國家實驗室擔任研究員。也有同學已在科學園區重要公司擔任核心高階研發主管。

陳博士研究專長與興趣為:能源光電元件、寬波段低耗能半導體偵測元件、環境友善元件、奈米結構光學薄膜、奈米及二維材料檢測與應用、奈米半導體製造技術、能源擷取與調控技術等。

陳博士五年內三度獲選科技部及國科會優秀年輕學者計畫獎助。2015年獲得有庠科技論文獎。於SCI主流期刊發表超過130篇論文,並已獲得35件國內外專利。有許多領域前5% 指標性論文發表。Nature Communications,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Advanced Materials, ACS Nano,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Nano Energy。此外,發表在Advanced Materials 文章也被列入HiCi (高被引用文章)。近年重要之研究略述如下:

帶領臺大及國研院純本土研究團隊研究矽基元件於光通訊波段高效能寬波段偵測器,發表成果於頂尖期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見305期臺大校園焦點)。

微奈米複合結構於能源收集之研究成果已被能源環境領域頂尖期刊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期刊(IF: 29.518)選為當期之封面。後續微奈米複合結構之完美吸收體之研究(高光能吸收效率、極低熱輻射散失)亦已發表於2017年之Nano energy (IF: 12.343)期刊。

環境友善材料之感測元件開發,利用生物超疏水濃縮效應,於玫瑰花花瓣上製作出高靈敏度之拉曼感測基材,發表論文Romantic Story or Raman Scattering於分析領域指標性期刊Analytical Chemistry,同時也被頂尖期刊Nature Nanotechnology (IF 38.986)選為 2015年 research highlights。

綜上所言,上田充教授、童國倫教授、林沛群教授、陳達仁教授、闕蓓德教授、陳學禮教授之教學、研究、服務各方面表現卓越,獲選為「黃慶琅先生講座」,乃實至名歸。

捲置上方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