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公衛預防醫療 全球首創新型二合一胃癌、大腸癌防治模式 榮登JAMA醫學雜誌新篇章
研究團隊合照
毒蛇標本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於6月8日報導本校藥理所黃德富教授和生醫電資所/資工系/藥物研究中心曾宇鳳教授於蛋白藥物之研究成果http://edition.cnn.com/…/snake-venom-antiplatele…/index.html。該研究以先前自瓦氏蝮蛇(Tropidolaemus wagleri)毒液中所發現之出血性蛇毒蛋白Trowaglerix為基礎,從中擷取6個及10個胺基酸之序列胜肽(Troα6, Troα10),將原先促進血小板凝集之活性改造成抑制血小板凝集的活性。本研究成果亦發表於美國心臟學會之科學期刊《Arteriosclerosis, Thrombosis, and Vascular Biology》http://newsroom.heart.org/news/snake-venom-might-provide-a-safer-antiplatelet-drug,以及Genet觀點網站相關報導。
曾宇鳳教授於接受CNN訪問時表示,「身為一位科學家,如果可以從自身所處的大自然中得到啟發,是一件非常有趣的感受。使用蛇毒做為研究血小板凝集機制的工具已有一段相當長的歷史,雖然和本次研究所用的蛇毒不同,不過目前做為治療血栓的抗血小板凝集藥物Aggrastat & Integrilin也是以臺灣的蛇毒蛋白研究為基礎研發成功的。」
黃德富教授表示,「蛇毒主要分為兩類—神經性蛇毒及出血性蛇毒。神經性蛇毒即為對神經-肌傳導功能阻斷,嚴重則產生呼吸麻痺;而出血性蛇毒則是影響血液凝集及血小板作用的功能」。本次研究成果即為針對出血性蛇毒的衍生研究。在之前的研究中,黃教授及曾教授的團隊在瓦式蝮蛇的毒液中發現其蛇毒蛋白Trowaglerix專一性和血小板表面上的醣蛋白六(Glycoprotein VI)進行結合作用,以達到促進血小板凝集之作用。而在本次研究中,則是從Trowaglerix的複雜胺基酸序列中擷取出6-10個胺基酸長度的胜肽序列,改造為抑制血小板凝集活性的短胜肽,使其具有更好的潛力發展成為臨床用藥物。
目前市面上現有的抗凝血藥物中,大部份都會具有出血的副作用,這使得在臨床上相關藥物之用量調控必須相當謹慎。但是以僅有在血小板表現的醣蛋白六(Glycoprotein VI)做為抗凝血藥物受體時,可有效地降低出血的風險。在小鼠動物實驗中,亦證實Troα6、Troα10在有效減緩血栓形成功能的劑量下,其不影響小鼠正常的凝血功能,因此和目前市面上之抗凝血藥物相比,Troα6、Troα10具有不易造成出血副作用之優勢,為新一代抗凝血藥物之潛力新星。
然而,Troα6、Troα10亦需經過一連串的動物及臨床試驗才有可能真的應用在實驗的治療中,黃德富教授表示,這些胜肽蛋白仍然可以被修改、優化成為更具潛力及更穩定的藥物用以治療病人。希望這一個研究可以開創此類新標的的抗凝血藥物,減少嚴重的副作用。
臺灣的蛇毒研究自杜聰明博士成立藥理學教室開始,歷經李鎮源院士、歐陽兆和院士、張傳炯院士等人的傳承,迄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黃德富教授師承歐陽兆和院士,從事蛇毒研究已近四十年。臺灣蛇毒的藥理和毒理研究成果,早已於國際享負盛名。目前更以蛇毒之毒理、藥理機轉為基礎,發展具臨床應用價值之藥物,以實現杜聰明博士「化毒為藥」之理想。本次研究成果之發表,亦將在臺灣蛇毒傳奇增添一筆輝煌成果。
http://edition.cnn.com/2017/06/08/health/snake-venom-antiplatelet-drug-study/index.html
Chien-Hsin Chang, Ching-Hu Chung, Yi-Shu Tu, Cheng-Chieh Tsai, Chun-Chieh Hsu, Hui-Chin Peng, Yufeng J. Tseng, Tur-Fu Huang. Trowaglerix Venom Polypeptides As a Novel Antithrombotic Agent by Targeting Immunoglobulin-Like Domains of Glycoprotein VI in Platelet. Arteriosclerosis, Thrombosis, and Vascular Biology, 2017; ATVBAHA.116.308604. https://doi.org/10.1161/ATVBAHA.116.308604
當期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