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公衛預防醫療 全球首創新型二合一胃癌、大腸癌防治模式 榮登JAMA醫學雜誌新篇章
東元獎於11月7日舉辦第二十二屆頒獎典禮,本屆得主多達九位,打破單屆人數最多記錄。
民間企業獎助傑出人才的榮耀標竿「東元獎」於11月7日舉辦第二十二屆頒獎典禮,本屆得主多達九位,打破單屆人數最多記錄。科技類得主共有七位,分別是中央研究院資訊技創新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兼主任郭大維、臺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特聘教授林智仁、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終身特聘教授蔡克銓、科技部工程技術研究發展司司長馮展華、清華大學化學工程學系講座教授/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所長宋信文、工業研究院材料化工所所長彭裕民、臺灣大學腫瘤醫學研究所所長楊志新;人文類獎「社會服務<森林復育>」領域頒給人稱「賴桑」的臺灣樹王賴倍元,與成功開發出牛樟苗扦插繁殖法的黃瑞祥博士。東元獎每個項目設獎金80萬元,今年除了「生物/醫工/農業科技」領域由一人獨得,其餘「電機/資訊/通訊科技」、「機械/能源/環境科技」、「化工/材料科技」領域和人文獎均由兩位得主平分獎金,九位獲獎人由中央研究院榮譽院長李遠哲先生親自頒發獎座,典禮隆重尊榮。森林復育>
東元科技文教基金會主辦的「東元獎」今年堂堂邁入第二十二屆,從1994年累計至今共表彰119位各界菁英,由東元集團提供發出的獎金總額已近6000萬元。東元獎多年來持續嚴謹評審與高額獎金的傳統,廣受產官學界重視與肯定,頒獎典禮更成為一年一度的科技人文產業盛會。「東元獎」科技類採用申請制、人文類採用遴選制,本屆人文獎兩位得主賴倍元(賴桑)和黃瑞祥博士在森林復育領域耕耘均長達30年,其中賴桑將所有身家均投注在種樹志業上,30年來花20億元在大雪山林場已種下超過30萬棵樹,歷經各種家庭危機和瀕臨破產壓力仍不改其志,感動許多人加入種樹行列;黃瑞祥博士在80年代末期徒步深入人煙罕至的深山進行牛樟種源採集,並設法克服牛樟扦插無法生根的瓶頸,才讓現今臺灣原生種牛樟的復育得以欣欣向榮。
以下是本屆九位得獎人生平貢獻的精華介紹(人文類在前,科技類在後):
30年花20億種30萬棵樹,定存大自然直到千秋萬世—賴倍元
30年前,大雪山海拔一千多公尺處的某塊林地,廢棄果園中僅存數棵未被砍除的百年老樹,滿坑滿谷的垃圾望之怵目驚心。1985年被土地掮客欺騙用三千多萬元買下垃圾山的賴倍元,卻因此立下「還自然於天地、種樹萬世留芳」的壯志,從種下第一棵樹起,就秉持「不砍伐、不買賣、不傳子」原則,將家族賺來的錢悉數投入千秋志業,即便受盡眾人嘲笑怒罵、背負欠債壓力、一度瀕臨妻離子散的危機也在所不惜。30年後,在他無數汗水、心血和毅力的澆灌下,一株株原本比筷子還細小的牛樟、肖楠、紅檜、松柏、櫸木樹苗,紛紛長成比三層樓還高、成人雙手環抱不住的樹木,30多萬棵樹在十個山頭蔚然成林,令人作嘔的腐爛鏽蝕味道早已被足以洗滌身心的清新芬多精取代,賴倍元也成為人稱「賴桑」、聞之肅然起敬的當代臺灣樹王。
30年購地買樹苗和錏管、修路、牽水管、作擋土牆等工程林林總總計花掉20億,協助籌錢的妻子賴易寶在龐大壓力下曾鬧過自殺、離家出走好幾次,最終仍選擇繼續支持先生的遠大志業。兩個自幼被爸爸把金湯匙埋在土裡的兒子曾一度叛逆以對,最近十年也被父親堅持不變的志向感動,成為種樹志業的好幫手。賴桑種樹專用的五顏六色補丁褲,早已補到不能再補,見證他多年來跨步陡坡扯破、受尖枝戳破、跌倒磨破的輝煌戰績。30年種樹生涯裡,賴桑好幾次意外滾下陡坡搞得全身血跡斑斑,也曾跌到手指脫臼彎成90度、被落石砸過、被虎頭蜂叮得滿頭包、遇過比飯碗還粗的眼鏡蛇、跟重達200多公斤的山豬近距離對峙,不管遇到再多困難,他仍堅持作個「快樂一百趴、希望一百趴、認真打拼一百趴」的森林牛仔。
不少參觀過林場的企業家被賴桑的大志感動,常表達要捐錢幫忙補他的財務缺口,賴桑總回答:「把你要捐給我的錢,都自己拿去種樹吧!」他希望有更多人加入種樹行列,而不是「出錢要我替他種」。他也堅持林場絕不對外收門票:「我如果要(靠門票)賺,幾百億也沒問題,我不是不能賺,是不要賺。這裡不能商業化,才能影響更多人。」賴桑的種樹之路曾忍受了至少十多年的孤寂,如今擁有許多支持他的知音,原本立志這輩子要種「50萬棵樹」,目標已變為「無限」!
臺灣生態綠化的推手—黃瑞祥
牛樟是臺灣特有種,當年社會盛行大家樂簽賭,求明牌使雕刻神像的木材需求量大增,造成牛樟木盜採嚴重,但牛樟的繁殖工作卻遲遲無法成功。1987年時任農委會林業試驗所育林系副研究員的黃瑞祥博士連續四年請原住民帶他到花東交界的原始闊葉林,並徒步進入人煙罕至的深山尋找大喬木牛樟的蹤跡,四處採集被鋸倒的牛樟樹頭新生枝芽、火速攜回臺北立即進行噴霧扦插繁殖,才克服以往牛樟扦插無法生根的瓶頸;歷經四分之一個世紀發展,臺灣最具代表性的原生種牛樟已經遍布全臺,他早期突破的育苗技術、種源蒐集及建立多處採穗園的扎根工作,功不可沒。
在林試所任職期間,黃瑞祥參與高雄都會公園的規劃建設,篩選適合南部氣候的原生種植物,依喬木與灌木定植組成複層植被、搭配昆蟲蜜源及食草植物,栽植種類超過260種、數量超過十萬株苗,成功將原本的「西青埔垃圾掩埋場」改造成一座多用途的大型都會生態復育公園。其後到宜蘭縣、彰化縣與臺北市政府農業局與建設局任職,共促成蘇澳「無尾港水鳥保護區」、關渡自然公園、亂葬崗遷移後的福州山綠化、「四獸山市民森林」自然步道等生態區的建置,以耐心與信心終讓寸草不生的水泥礦區成長出綠色森林。
讓臺灣在非揮發性記憶體和嵌入式系統保持全球優勢—郭大維
「非揮發性記憶體」不需要消耗電力即可進行資料保存,其中擁有低成本、小體積、耐震、耐極端溫度等優點的「快閃記憶體」,廣泛應用在各種記憶卡、隨身碟、固態硬碟和行動裝置等相關設備,在臺灣相關年產值超過六千億。甫接掌中央研究院資訊科技創新研究中心主任的特聘研究員郭大維,過去15年來領導產學合作團隊不斷進行技術革新,大幅提昇快閃記憶體儲存裝置的效能與耐用度,透過專利布局與軟體設計,協助臺廠在激烈的全球競爭市場站穩一席之地。他長期投入「嵌入式作業系統」的研究則讓智慧型手機等設備得以運作更順暢也更加省電,卓然成果獲得本屆東元獎評審一致肯定。
例如快閃記憶體的某一區塊如果太常重複抹除寫入會容易造成損壞,業界慣用「均衡抹平」技術來延長快閃記憶體的使用壽命,郭大維提出破壞性創新的「熱修復法」設計,找出最佳加熱頻率和區塊,證明可以減少不必要的資料搬移達20%以上,因此可延長晶片至少三倍的壽命。近年來他提出一套全球最精確的可排程分析方法和名列世界前茅的省電排程架構,為嵌入式系統效能與分析技術奠定里程碑,能協助各種智慧型電子產品找出「多功能卻不互相干擾」的最佳設計策略。
機器學習與人工智慧領域的年輕有為者—林智仁
網際網路為全球共同應用至今不過20年光景,卻已徹底改變現代人的生活,並累積堪比宇宙大爆炸的龐大資訊流,為解讀潛藏在其中的奧祕,讓初期的「資訊探勘」(Data Mining)到近期的「大數據」(Big Data)始終是資訊界最熱門的領域之一。臺灣大學資訊工程系特聘教授林智仁在2000年開發出來LIBSVM軟體,被公認是全世界最好用的資料分類軟體之一,至今累計已被被全球超過兩萬篇論文引用、下載超過七十五萬次,當年他才29歲,成為臺大資訊工程系聘任的第一位助理教授僅兩年時光,其後獲獎無數,是年輕有為的典範。
現年44歲的林智仁在「機器學習」領域已經享有世界級的聲譽,所研發的「資料分類軟體」獲全球科技大企業如:「Yahoo、Google、eBay、微軟」用於研發工作,他也在這四大企業都當過訪問學人。因其「資料分類方法與軟體開創性研究」的卓越成果,2011年就獲選為全球會員超過40萬人的「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會士(IEEE Fellow),締造臺籍會士的最年輕記錄,2014年獲選為「國際人工智慧學會」會士(AAAI Fellow),是被此全球最頂尖人工智慧學術組織選為會士的臺灣第一人。
研發本土新型抗震構件保命,為臺灣省下鉅額外匯—蔡克銓
臺灣位於全球地震最頻繁的環太平洋帶,九二一大地震奪去兩千多條人命的教訓讓國內更重視建築結構耐震問題,臺大土木系特聘教授蔡克銓領導研發出多款新型挫屈束制支撐(簡稱BRB),不但能輔助整體結構物的消能減震、大幅加強建築的抗震能力,新穎設計也有效降低材料成本,讓本土使用者無需依賴進口產品。成果發表十餘年來共獲得全球七國專利、在臺灣和紐西蘭逾百項重大工程(包括臺大兒童醫院、半導體晶圓廠)已安裝超過15,000組。他推動臺灣地震工程近30年不遺餘力,除了保護人命與財產安全,多年成果應用估計已為臺灣省下30億元的外匯。
蔡克銓研究團隊還開發出一套已廣泛提供臺灣土木學界和工程界使用的結構分析軟體,並創下世界先例,研發網路實驗控制和即時播放數據技術,聯合加拿大、國震中心和臺大的三間實驗室,進行全球規模最大的聯網橋梁結構抗震實驗,吸引十多位美日工程專家親自來臺灣參訪,排名美國前十大的大學每年也因此派研究生來臺實習。蔡克銓用心培育學子廣受學生愛戴,被封為「No1. Boss」(最佳老闆)。
齒輪工業產業升級的最大助力—馮展華
出身於機械工廠家庭、童年把機器當玩具拆卸的科技部工程技術研究發展司司長馮展華,從克服IDF經國號戰機的「傘狀齒輪」和「電梯減速齒輪」等製作難題開始,近30年來致力於以深厚的齒輪理論根基,協助臺灣相關機械工程產業的升級,其負責的研究專案技術轉移給齒輪、刮齒刀具、空氣壓縮機、真空幫浦等精密機械產業,讓臺商得以建置關鍵的自主研發能力,估計每年衍生創造的產值可達50億臺幣!例如他協助寶熊漁具公司成功打造出世界上第一個「非圓形齒輪」,進而讓「紡車式捲線器」的價格得以翻升四倍,讓釣魚捲線器各大廠牌爭相模仿,使寶熊躋身世界前三大漁具公司。
過去臺灣機械產業對齒輪的技術能力不佳,只靠老師傅進行經驗傳承去生產低階的標準齒輪,加上受限於歐洲先進國家將「齒輪機械設計生產線」的軟體智慧財產權鎖死,要建置一條外購的齒輪生產線成本動輒上億,使我國齒輪產業的技術、產能及利潤長期受到侷限。馮展華專注於用齒輪與製造機器相關學理解決實務開發問題,從早期的齒輪刀具與齒輪箱設計,漸近到高精密齒輪切齒與磨齒機器的整機開發,乃至齒輪設計與模擬軟體開發等,成功讓臺灣齒輪產業擺脫完全受制於外國的窘境,對產業升級貢獻卓著。
生物醫學材料的耕耘者—宋信文
糖尿病已成為現代文明流行病,由於專門治療糖尿病的「胰島素」會被胃酸和胃腸道裡的酵素破壞及分解失效,嚴重的糖尿病患者必須每天直接在腹部肌肉上注射胰島素,讓很多患者怯步而導致病情惡化,清華大學化工系講座教授、同時兼任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所長的宋信文,研發「口服胰島素奈米載體平臺技術」,希望藉著特殊設計的奈米載體,讓裝在口服藥片裡的胰島素躲過胃酸和酵素的破壞,達成讓小腸吸收胰島素的效果,此項嶄新技術已技轉給美國生醫公司Nano Mega,目前已在美國與日本兩家藥廠進入動物實驗評估階段,若最終能夠通過人體試驗,將是糖尿病患者的一大福音。
高中第一次模擬考化學成績只有八分的宋信文,在東海大學化工系畢業後赴美留學轉入「生物化學」領域,如今從事「微/奈米生醫材料」相關研究工作已長達20餘年,創新成果可應用於醫學器材、器官與組織修復、藥物與基因制放載體等方面,除了廣受國內外同領域學者推崇,也能顯著促進臺灣醫療器材和藥物產業技術發展。他在2010至2013年擔任清大研發處副研發長兼產學合作執行長期間,協助將學校的年度技轉金大幅提昇了五倍(2013年破億元)。
高分子固態電容器與鋰電池團隊的技術突破—彭裕民
2002年臺灣製造的「液態電解電容器」因發生爆漿漏液問題,導致臺產電容器被日本業界集體抵制,工研院材料化工所所長彭裕民隨即籌組團隊,加速投入「固態導電高分子電容器」的開發,歷經四年努力由旗下的研究員蔡麗端博士找到關鍵突破點,並技轉給新創的鈺邦科技公司,除了讓臺製固態電容器的每顆單價提昇為液態的5倍到25倍,使鈺邦成為當今僅次於日本的世界前兩大固態電容器生產廠,也讓主機板、平板電腦及薄型電腦的高階電子零組件得以國產化。
約在十年前,全球使用鋰電池的筆記型電腦和電動車頻傳爆炸意外,彭裕民於2007年再邀集多所國立大學教授群與工研院材化所共組超級團隊,投入高安全鋰電池的研發,歷經兩年率找出高分歧聚合物材料「STOBA」的安全絕緣機制,能在電池產生高溫時發揮「保險絲」一般的效果,避免後續爆炸!STOBA除榮獲美國百大科技獎「R&D 100」大獎肯定、讓被尊為「鋰電池教父」的日本新力公司前研發主管西美緒盛讚為「非常傑出奇特的產品」外,也已技轉給臺灣和日本的廠商,產品供應中華汽車的電動機車、國內電動巴士和外銷日本儲電系統使用。
領導肺癌標靶藥物臨床試驗,樹立臺灣新藥上市里程碑—楊志新
根據衛生福利部2015年發佈的數據,肺癌高居臺灣人癌症死亡率之冠、發生率也上升到第二位。醫界發現,包括臺灣、日韓等國的東亞人特別容易罹患「表皮生長因子接受器基因突變的肺癌,在臺大腫瘤醫學研究所所長楊志新的爭取和領導下,2006年起在臺灣與全球多家醫學中心同步進行德國藥廠開發第二代標靶新藥的大規模臨床試驗,研究結果不但證實新藥對此型肺癌有顯著療效,也是極少數由臺灣學者作為全球試驗主持人,並在臺灣進行完整第二、三期臨床試驗的案例。因臺灣醫界的高度參與、嚴謹的臨床試驗流程和亮眼的研究數據,讓我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現升格為署)在2013年5月率全球之先同意此藥上市,打破過去在先進國家核准之後我國才敢跟進的慣例,樹立臺灣臨床試驗和新藥上市的重大里程碑。
20年投注諸多努力讓楊志新成為臺灣臨床試驗科學化和制度化的關鍵推手,過去美國上市的新藥往往要等五年後才能在臺灣使用,如今卻能藉由參與各大藥廠的臨床試驗計畫,為病入膏肓的患者爭取到更多治療可能性。楊志新強調:「我就是要讓國際藥廠知道,臺灣臨床試驗在執行管理和審查上都能與全球並駕齊驅。」
第二十二屆東元獎得獎人名單及評語
電機/資訊/通訊科技領域
郭大維 中央研究院資訊技創新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兼主任。長期進行非揮發性記憶體之軟體與系統設計及嵌入式作業系統設計研究,領先國際,擔任學術期刊主編,大幅提升臺灣於CPS領域之國際知名度。積極協助政府與業界,提供研發規劃服務,有具體貢獻。
林智仁 臺灣大學資訊工程系特聘教授。致力於機器學習領域的研究,發表之SVM論文具學理與實務價值,對該領域之發展貢獻重大。所開發之LIBSVM軟體為國際廣泛使用,對該領域之研發有重要助益。
機械/能源/環境科技領域
蔡克銓 臺灣大學土木工程系特聘教授。致力於建築結構抗震實驗與分析技術研究,發展多種建築結構之鋼造減震裝置與挫屈束制支撐構件,並應用於國內及紐西蘭共百多棟建築工程,獲國內外榮譽獎多項。
馮展華 科技部工程技術研究發展司司長。致力於齒輪刀具開發、齒輪工具機開發、齒輪設計與模擬軟體開發等,成果被產業廣泛應用,成功創造超過每年五十億元的產值,並獲行政院傑出科技貢獻獎等獎項。
化工/材料科技領域
宋信文 清華大學化工系講座教授/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所長。致力於生物醫學工程研究,顯著提升我國國際學術地位。研發藥物釋放載體,突破現有技術水準,技轉成績卓越。在學術服務方面,主動積極,績效卓著。
彭裕民 工業研究院材料化工所所長。致力於電化學工程與材料的結合,提昇我國電解電容及鋰電池產業附加價值與國際競爭力。特別在抑制鋰電池內短路的STOBA材料,領先國際突破現有技術水準,成效卓著。
生物/醫工/農業科技領域
楊志新 臺灣大學腫瘤醫學研究所所長。對於第二代肺癌標靶治療藥物的開發有顯著貢獻,並證明臺灣在臨床藥物開發,已可和歐美平行發展,甚至超前,對臺灣生技業意義重大,且在肺癌臨床研究領域深獲國際肯定。
人文類-社會服務 <森林復育>森林復育>
賴倍元 致力種樹三十年,全係自力勵行。能配合因應氣候變遷減緩及調適策略,強化國土自然資本建設。森林復育種樹面積可觀,能鼓勵全社會行動,社會教育意義重大。
黃瑞祥 雲山水植物股份有限公司顧問 專注對本土珍貴物種復育有卓越貢獻。對亞泥礦場綠化投入大量心力,並催生關渡自然公園。前後服務民間機構及政府單位,利用個人時間,全力復育牛樟,甚有典範意義。
東元獎的背景
東元科技文教基金會主辦的「東元獎」,源於民國83年設置的「東元科技獎」,為鼓勵國內科學家與工程研究人員從事科學技術研究、並落實於產業發展而設立。第六屆起增設主動遴選的人文類獎項,表達基金會對人文關懷的重視與實踐,並從第十一屆起改名為「東元獎」。設獎之初每個項目的獎金即高達50萬元,從第六屆起提升為60萬元,是當年民間企業設置科學獎項獎金最高者。近年來有鑑於國際競相出高薪向臺灣挖角,造成人才流失和斷層問題,東元集團本於社會責任、表彰人才的精神,在經濟不景氣且社會平均薪資水準倒退的窘況中,仍決定支持董事會的決議,從第十九屆起將每項獎金提高到80萬元。
今年評審委員會由前工研院院長史欽泰先生主持,邀請各領域評審委員嚴格把關,歷經初審、複審與決審三階段,才審慎評選出新科得獎人。為落實得獎人「服務社會」的行動,並發展整合交流得獎人的專業、經驗、智慧,及發展服務得獎人的平臺,2005年起成立「東元獎得獎人聯誼會」,歷屆得獎人、評審委員為當然會員,每年辦理交流研討活動,以彰顯「東元獎」的設獎意義。
當期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