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公衛預防醫療 全球首創新型二合一胃癌、大腸癌防治模式 榮登JAMA醫學雜誌新篇章
本校「海研一號」研究船(照片左方為船殼)在清澈的黑潮水中進行海溫、鹽度及海水採集進行各項生物化學性質量測。
黑潮探測計畫以本校「海研一號」研究船在花蓮外海佈放都卜勒海流儀。
Eos首頁報導臺灣東部黑潮探測成果。
臺大海洋所在臺灣東部黑潮的探測研究成果刊登於地科領域頂尖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 Oceans,論文獲國際上最大的地球科學組織「美國地球物理協會」(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選為研究亮點,並被其週刊(Eos Earth & Space Science News)於首頁報導(見https://eos.org/research-spotlights/large-variability-measured-in-kuroshio-current-east-of-taiwan;期刊研究亮點見http://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agu/article/10.1002/2014JC010614/editor-highlight/)
黑潮是一支強大的北太平洋西方邊界流,從北赤道洋流起挾帶數量可觀的水量、熱量、鹽份和仔稚魚,經年累月地輸送到副熱帶海區,對沿線(尤其東北亞)海洋環境、氣候、漁業資源等都有重大影響,因此了解黑潮的變動是預測氣候與漁業資源管理的基礎。本校海洋所教師在2011年底提出一個三年期的「黑潮流量及其變異觀測」的整合計畫獲國科會(現為科技部)補助執行,於2012年9月到2015年4月之間,由航次領隊(包括海洋所詹森、楊穎堅、張明輝、王胄與中大水文所錢樺教授)、理學院貴儀中心海洋探勘組技術員、研究生、研究船同仁團隊合作之下,在臺灣東部海域完成26個航次的海洋探測,從船載鹽溫深儀、都卜勒流剖儀、採水瓶、浮游生物網等,加上6組錨碇倒置式迴聲暨壓力儀、3套錨碇都卜勒流剖儀在花蓮測線上連續2年(2012/11-2014/10)的黑潮觀測,得到大量的物理與生地化現場實測資料。其中在9個研究船航次探測資料經過整理分析後,由詹森老師主導撰寫論文於2015年3月發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論文"Large variability of the Kuroshio at 23.75°N east of Taiwan"見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2014JC010614/full),本文重點為以"綜觀尺度" (Synoptic scale)來看黑潮,量化黑潮在臺灣東部的不穩定性,發現其最大流速、流軸位置、流幅、厚度、流量等的變異量往住達其平均值的50%以上,隨之往北輸送的熱通量、鹽通量和營養鹽通量的變化也很大,本研究也首次在冬天強勁的東北季風下觀測到黑潮主流離花蓮約100公里之遠,流量僅平均值的一半。由此黑潮計畫觀測得來的新資料,除了有助數值模擬黑潮的校驗,亦有助改善模式提高模擬準確度。本篇論文是詹森老師繼2011年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論文"Sources of baroclinic tidal energy in the Gaoping Submarine Canyon off southwestern Taiwan",再獲美國地球物理協會選為研究亮點的第二篇論文。
當期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