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公衛預防醫療 全球首創新型二合一胃癌、大腸癌防治模式 榮登JAMA醫學雜誌新篇章
楊泮池校長於七月七日下午率領臺大師生一起下田收割,歡慶豐收。
從插秧到收割,讓參與者真正體驗「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之生產過程。
臺大試驗農場。
七月七日是歡呼收割的日子! 由臺灣大學農藝系師生與農委會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合作,以分子育種育成的新品種「臺南16號」,經過四個月細心照顧,終於要收割了。楊泮池校長於七日下午,與辛苦育種、呵護稻子成長的師生們,一起下田收割,歡慶豐收。
四個月前,臺大校長楊泮池率領生物資源暨農學院長徐源泰及農藝系師生,在臺大試驗農場親自插秧的良質米「臺南16號」,經過農場技士及農藝系師生細心照顧、茁壯生長,已結滿金黃澄澄的穀粒,稻穗飽滿。
從插秧到收割,楊校長均親自參與,真正體驗「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之生產過程;收割完成後,臺大將以「鹿鳴米」之品牌,提供晶瑩剔透,口感Q又香的最新良質米。
「鹿鳴米」取自於詩經,頌呼朋引伴、齊聚分享美食,盛碗地靈人傑、敬彼此榮耀。「鹿鳴米」秉持著臺灣大學的利他精神,由生農學院以產官學的合作的模式,共創精緻化的永續農業。「鹿鳴米」除了在臺大校園內試驗農場種植一分地之外,另外也在彰化縣二林鎮以產學合作方式種植。今年一期作在彰化二林鎮生產,由於風調雨順,「臺南16號」粒粒飽滿、米質優、產量高,每分地收割濕穀重量達16刈,農民收益高、喜於臉上。
「鹿鳴米」的生產特別選擇4~5甲良田,以有機栽培管理符合稻米良好農業規範 (TGAP 2011年版) 和SGS檢測,而生農學院學生組成的米滿團隊參與生產過程,側寫、記載流程,為品質把關,使消費者食的安心。
「臺南16號」良質米收成後,後續將以嚴謹碾製、精美包裝維持風味,並以「鹿鳴米」的品牌上市,上市初期將有精美的1.8公斤禮盒和1 公斤包裝,除了在臺大農場販賣部外,亦在百貨公司、賣場、電子商務等販售。臺大表示,為發展本校生農學院特色,與產業接軌,臺大農業試驗場與企業共創品牌,「鹿鳴米」成為本校另一個農產品行銷之亮點。
在繁忙的臺北都會區,臺大校園內農業試驗場仍努力維持教學研究示範用途的農地,保有珍貴的都市田園,臺大師生們遠眺101,享受晴耕雨讀的樂趣。因此,在試驗場闢一分的水田做為生產「臺南16號」的示範區,從3月7日插秧,看著水稻一天天長大,從綠油油的稻田到黃澄澄的稻穗,如今正是慶豐收的日子。
七日下午二時,生農學院在農業試驗場舉辦「臺大農場歡慶收割鹿鳴米」 活動,由楊泮池校長及生農學院長徐源泰,帶領相關人員收割稻穀,並有奉茶、精緻米食品嚐、創意米食料理、「鹿鳴米」展售等活動,歡迎各界加入歡喜慶豐收的行列。
臺南16號小檔案
本校農藝系的師生與臺南區農業改良場一起合作朝向良質米的育成,改良場的陳榮坤副研究員負責水稻的人工授粉、田間栽培管理,而本校農藝系林彥蓉副教授和研究生陳正昇先生負責實驗室的工作,以基因型快篩的選拔方式,精確篩選具有重要農藝性狀的植株,在短短的5年半,僅是傳統育種所需的時間的一半,育成一個優良質米的水稻新品種,於是命名為「臺南16號」,是臺灣第一、也是目前唯一的一個以分子育種育成的作物品種。良質米稉稻「臺南16號」的米粒外觀晶瑩剔透,米飯富有光澤及彈性口感,極具有市場競爭力。
分子輔助育種小檔案
傳統的育種方法是以人工雜交產生多樣化的子代,以外表的型態選擇特定、有興趣的個體,然而外表型態容易受環境影響、多基因的遺傳等因素誤判、挑選錯誤的個體,若是隱性基因遺傳的性狀,困難度增加,因此,傳統的育種效率不彰,一個水稻新品種的育成常需要10年以上。現今國際研究單位、種子公司採用分子輔助育種增進拔的效率,也就是仍以人工雜交產生多樣化的子代,然而挑選子代則輔以基因型的分析,此如同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快篩的方法,可以精準選拔子代,大幅提升育種過程的選拔效率,並可以應用於堆砌許多不同性狀的基因。臺灣大學農藝系的研究發展重點目標之一為配合分子育種技術開發高品質的作物品種,朝向精緻化農業,提昇農產品產值;以及各種耐逆境作物新品種,提高作物對於抗蟲性、抗病性、耐旱性、耐高溫等特性,以及容易以低肥料、低人力投入、節水等制度栽培,使臺灣邁向永續農業之國度。
當期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