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點新聞

臺灣大學卓越研究發表新聞稿 東太平洋颶風與聖嬰現象的秘密能量聯結
美國和臺大學者跨領域合作成果榮登《自然》(Nature)雜誌

更新日期:103年12月9日

圖1:臺灣大學大氣系林依依教授跨國合作團隊研究發現了有助於東太平洋強烈颶風形成的水下秘密熱能來源,研究成果刊登在12月4日的《自然》(Nature ) 期刊雜誌,將貢獻於未來預測此類強烈颶風之強度變化的改善。

臺灣大學大氣系林依依教授跨國合作團隊研究發現了有助於東太平洋強烈颶風形成的水下秘密熱能來源,研究成果刊登在12月4日的《自然》(Nature ) 期刊雜誌,將貢獻於未來預測此類強烈颶風之強度變化的改善。

2013 年橫掃菲律賓的超級颱風海燕,為全球有紀錄以來登陸最強的熱帶氣旋,且強度甚至已可稱為“第六級"[見備註]。如同近年來聖嬰現象等各種極端氣候的變化,對全球各地造成重大社經災害,但是其形成原因為何?能否預測?是氣象研究領域重要研究目標。

臺灣大學大氣系林依依教授跨國合作團隊研究發現了有助於東太平洋強烈颶風形成的水下秘密熱能來源,研究成果刊登在12月4日的《自然》(Nature ) 期刊雜誌,將貢獻於未來預測此類強烈颶風之強度變化的改善。

此研究指出,這其實與聖嬰現象有關。但是,大家很難以理解的是,聖嬰現象極大值出現在冬天,發生地點在赤道 (也就是沒有熱帶氣旋,及颱風、颶風等發生的區域);然而東北太平洋颶風發生在夏季,並且在赤道以外區域活動(大約緯度 20 度)。兩者發生的時間和空間並不符合,會有什麼關係呢?

夏威夷大學的金飛飛教授是聖嬰氣候領域的專家,在二十年前就已發現聖嬰的熱能累積和釋放 (recharge-discharge) 機制,也就是在冬天(12, 1, 2 月)聖嬰現象累積熱能,然後在 6 到 9 個月以後,熱能會由赤道往南北方向,向較高緯度輸送,並且轉為反聖嬰(La Nina)現象。臺灣大學的林依依教授專長為熱帶氣旋和海洋交互作用. 透過此跨領域合作,團隊發現了透過 recharge-discharge 的機制, 在 6 到 9 個月以後,聖嬰現 象的熱能剛好可以傳送到東太平洋的颶風發展區(hurricane main development region),如此一來便提供了這個海域的額外的「秘密」能量。而在特定時間空間相符合之下,有助於形成更強烈的颶風。因為此傳遞過程是在海表底下進行,就像是聖嬰現象給颶風能量的「秘密」能量通道。這些強烈的颶風,隨後尚有機會影響到美國西南部、墨西哥、夏威夷群島等。Dr. Boucharel也指出,颱風強度預報本身有難度,但是聖嬰現象在某種程度上是有預報度的,因此本研究也期許能貢獻在未來對於預報中長期颶風能有所助益。

[備註]:目前美國國家颶風中心的颶,,颱風分級標準最高只到第五級,但是海燕的強度遠超過一般的第五級颶、颱風)。

捲置上方按鈕